摘 要:词汇反映社会文化,英汉文化异同往往对词汇联想意义产生作用,从而导致语用交际失误。本文把词语的联想意义分为形象联想、象征联想、感情联想和语用联想四种,作者应用对比手法对英汉词汇的联想意义进行略论,说明学习一门外语必须掌握词汇中的文化内涵和联想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避免交际失误。 词语的联想意义就是词语隐含的或附加的意义,在英语学习中,学习者应当应该了解特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英汉词汇的联想意义所产生的作用。英国语言学家Leech(1981)总结了词语的七种意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词语的概念意义和联想意义,他认为概念意义是一切意义的基础,联英语毕业论文想意义是在概念意义的基础上通过人们的想象产生的附加意义。因此,关于学习外语的中国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词语的概念意义,还要掌握词语的联想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使用它们。词语的联想意义一般可分为形象联想、感情联想、象征联想、语用联想四种。 1.词的形象联想形象是具体事物在人的思想感情中主观形成的定形状态、图景,一个语言单位,在语言结构中并不是具有明显的形象色彩,但在具体言语交际中,由于交际环境和上下文的作用,引起了听话人的联想,从而产生了具体形象的联想,这种意义是由言语环境和听话人的知识、经验补充而产生的。不同的民族因生活的环境、历史背景等的不同,对同一个词(或者说概念)产生的联想不一样。如汉语的“红旗”表示先进和革命,有很浓的政治色彩,而英文中的red flag比喻使人生气的东西、危险的人或东西,所以在英文中“Class 9901 is ared flag in our school”表示9901班是个调皮捣蛋的班级,相当于说“Class 9901 is disruptive/disorderly in our schoo.l”词语的形象联想意义一般包括比喻性联想意义和非比喻性联想意义,比喻性联想意义是由于被比拟的事物与喻体之间在某些客观属性上存在着相似或相通之处,人们由喻体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被比拟的物体,二者之间的联系是固定的,也许有时显得很荒谬。非比喻性联想意义一般是由历史文化原因造成的,如汉语用“眼红/红眼病”表达“嫉妒”的情感,而英语 里对应表达法是green-eyed, green-eyed出自莎士比亚的悲剧《奥赛罗》中奸臣依阿古的台词: Envy is agreen-eyed monster。对语言本族语使用者来说,这种固定化的联想经过千百年的使用,已经被人们广泛认同接受,它反映了特定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对语言的作用。 至于比喻性联想意义,中英两个民族有时对某一喻体产生的联想基本一样,比如看见狐狸( fox),他们都想起了狡诈,并用狐狸来比喻狡诈的人。但也有时候,中英两个民族看见同一喻体会产生不同的联想,或由不同的喻体产生相同的联想,如果不了解中西文化异同,就容易将本族语的文化联想迁移到目标语中,从而产生语用失误,所以教师应该成为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中介者和解释者,帮助学生培养一种跨文化意识(cross-cultural awareness),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例如,高尔基的散文名篇《海燕之歌》在中国家喻户晓,海燕在中国文化中是勇敢者的象征;但英美人总把海燕(petrel)和暴风雨关系在一起,英汉两个民族观察的侧重点不同。海燕对欧美人来说常常象征灾难、凶恶,在英文中petrel用于比喻引起动荡或骚乱的人(a petrel in the storm)。湖北襄樊某电视机厂过去生产的海燕牌彩电曾经译为petre,l这个英译名就会引起欧美人误解。2.词的感情联想词语的情感意义是各民族语言都有的,不同民族语言的词,其概念意义可能是相同的,但附着在概念意义上的感情色彩却可能是完全相反的。情感意义一般分为褒义、贬义、中性三类。情感意义本身是不能独立的,它们在使用时或理解时必须附着在概念意义之上,因此,情感意义又被称为词的“感情色彩”。当我们谈论词语的联想意义时,必须注意词义的褒贬和感情色彩。例如,政治家在汉语中是褒义的,但是politician在英文中却带有贬义色彩,所以“邓小平同志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政治家”翻译成英文必须用ComradeDengXiaoping is one of the greatest statesmen in the 20thcentu-ry,“政治家”不能用politician一词。在同一文化背景下,语言使用者对某一词语产生的联想基本相同,信息的传递不会扭曲,但在跨文化交际环境中,语言使用者可能会按各自不同的文化参照系统对所接收的语符进行解码,同一词语引起的感情联想就会大相径庭,因而交际双方可能会误解对方发出的信息并产生语用失误。例如,《大学英语·听力II》(董亚芬主编)第8课Miss GreenGoesOn a Diet中有这么一句:MissGreen is very fat,在当面交谈中使用这个句子是不礼貌的,宜用overweight这样的带中性感情色彩的委婉语来取代fat一词。西方人认为肥胖(fat)是笨拙和缺乏自制力的表现,因而忌讳谈论肥胖这个话题,人们在交际中往往用overweight/ plump/ stout/ pleas-ingly plump/ notphysically healthy等之类的委婉语取代fat,更不用说超大肥胖了(obese)(胡文仲, 1994)。与此相反,中国传统文化中“胖”是个褒义词,“胖”过去是生活优裕的象征,中国人对胖瘦的褒贬取舍在语言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女子发胖是“丰满”,而苗条是“弱不经风”;男子发胖是“富态”,男子清瘦形容为“瘦骨如柴”或“瘦骨伶仃”;小孩子发胖是“虎头虎脑”,而小孩子瘦弱是“尖嘴猴腮”。中英两个民族对肥胖的不同价值评判体现了两个国家生活水平及审美心理的异同,邓炎昌教授指出(1990):“布衣疏食”在中国表示生活简朴,但在英美发达国家,wear cot-ton clothes and eatvegetable food却是医生们开给饮食过量的富人们的减肥药方了,所以西方人在请客时往往说:“Helpyourself to the vegetables, please.”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语言是所有活动中最足以表现人的特点的,它是打开人们心灵深处奥秘的钥匙”(帕默尔, 1983)。不同的联想方式反映了人们观察、略论、认识客观事物的角度不同,所以我们在词汇教学活动中必须注重联想异同所引起的词语感情色彩异同,引导学生注意词语联想意义上的细微异同(nuance),以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把属于本民族语的联想意义迁移到目标语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