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代外语教学探讨已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转为突出学习者本体在学习中的地位。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达到学习目的和效果而采取的有意识的思想和行为活动。它分成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三类。学习策略的选择和运用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各有不同。如何加强学习策略的培训,无论对教师、学生和学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外语教学界经历了一场以围绕教师活动为中心的探讨到重视学习者本体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的重要转变。Naiman et al(1975)对外语学习成功者的探讨是这场转变的分水山岭。随后二三十年来的学习策略探讨使我们对学习者的认知、情感、社会文化等的个体异同如何作用其外语学习过程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事实上对学习策略的探讨已经从早期的策略使用的辨认、归类(Naiman et al 1975,Rubin 1981,Wongfillmore 1979)转为更进一步探讨学习者如何在具体条件下选择使用学习策略和学习策略的训练上(O` Malley et al 1985,Oxford1990,chamot and Krupper 1989,Willing 1987)。众多探讨认为学习策略的选择使用是受诸多因素作用的。本文拟对作用学习策略的这些因素及学习策略对外语教学的启示作一些讨论。 一、概述 学习策略的提出是基于这样一种设想:学习者是通过有意识的从事某种学习来达到某种学习目标,为此,他们对学习过程进行选择,安排学习计划,有效控本文出自,英语毕业论文,英语毕业论文,在/英语毕业论文与留学生论文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如果需要原创英语论文,英文论文请关系 QQ:949925041制信息输入。虽然理论界对学习策略的理解各有不同,但总体上认为学习策略是一种有意识的思想和行为活动。如Stern认为学习策略是“语言学习者所用措施的普遍趋势和总体特征”(Stern 1983)。Chamot(1987)将学习策略定义为“学生用于促进学习的技巧、措施和有意识的行为”。而Rubin认为学习策略属于“促进学习者构建语言系统发展和直接作用学习的策略”(摘自Ellis,1994)。学习策略归类措施很多,其中尤以O` Malley and Chamot (1990)的分类较为注目。O` Malley and Chamot把学习策略分成三类:元认知策略(metacognitive strategy)、认知策略(cognitivestrategy)和社会情感策略(social/affective strategy)。元认知策略是指通过对认知过程的了解来制定学习计划,监督语言使用与理解,评估学习活动,它包括预先组织,方向与选择注意力、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估。认知策略指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应对和学习中所出现问题的解决。为了解决学习中的问题,需要“对学习材料进行直接略论、转化和合成的手段及步骤”(Rubin 1987)。它们包括数据利用、翻译、分类、记笔记、演绎、想象、关键词表达、语境化、说明、迁移和推理等。社会情感策略主要与社会活动有关,包括通过与人(如教师,学生等)交往,合作来获取信息或予以澄清。 上述三类策略,Skenhan(1978)认为元认知策略是最基本的,应居于后二者之上。Skenhan用反思(reflec-tion)和应变(flexibility)来总结元认知策略的功能,前者指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使用学习策略意识,后者指具体学习中选择合适策略的权衡能力。 二、作用学习策略的因素 作用学习策略的因素很多,Ellis把它们总结为学习者个体异同因素(包括语言观、情感、学习者因素和学习经历)和社会环境因素(包括目标语、学习环境、学习任务和性别等)。文秋芳(1995)则把它们归结为学习者因素(包括智力、语能、动机、努力程度、认知情感特点)和环境因素(学习条件、教学质量、学习内容)。本文作者认为学习策略是作为主体的学习者与作为目标语学习的客体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进行的有意识的自我调整,选择适应的结果,是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自觉性的统一。从这一点上来看不妨把它们归为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二类。同时认为这二类因素的子项目不仅限于次文的讨论(它们应该是开放式的,有待补充)。 1.主观因素。主观因素是从学习者自身因素出发进行界定的。主要涉及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意识、对语言的认识,学习过程的理解,乃至学习目标的设置、目标实现的期望和努力程度等与学习相关的心理准备和精神状态。以下仅限于对语言学习观、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和学习意识的讨论。 (1)语言学习观。人们对语言学习应采取哪种更为有效的措施历来有着不同的认识,体现在教法上,就是一场注重语言形式还是强调语言功能和意义的论争。事实上,注重语言形式学习的传统语法教学法与强调语言的功能和意义学习的交际法,在学习策略的选择运用上是不同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我国,传统的语法教学法仍有较大作用,偏向于像吟、诵、默、记、背,这样的认知策略在学生中出现频率相当高,而像要求通过师生交流合作的“澄清”、“信息获取”等强调社会活动和交际的的社会情感策略则不为普遍。 (2)学习态度。语言学习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工作,也往往因学习的艰巨性而给人带来挫折感。因此有积极的学习态度是相当重要的。“良好的学习者能充分意识到不能制造感情壁垒,阻碍对目标语的学习”(Stern1992)。积极的学习态度多能催人奋进,勇于探究尝试各种学习措施,借鉴别人经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能应对不同学习任务的灵活多变的学习策略。而消极的态度往往导致另一种结果。YiYang(1999)对两位哈佛的中国留学生作过一个个案调查,发现两位具有完全不同学习态度的学生,在学习策略和学习结果上迥然不同。学生甲对英语学习比较消极,具有畏惧感,在课堂上很少发言,不愿与人沟通,很少与本族语者交流,基本上与人持回避态度,在听说技能上有较大问题。而学生乙对英语学习充满热情,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提问,请教授重复、解释,上课前作好预习,对必要的词汇熟记在心,无论语言学习还是专业学习都取得了优良成绩。 (3)学习动机。不同的人对语言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具有不同的要求,因而具有不同的学习动机。试想一个以通过高考或各类语言等级考试为目标的在校学生与一个希望加强口语表达能力以保障最基本的交流沟通的普通职员,他们自然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设置完成自己的目标。体现在学习策略上,自然一个会强调对语言整体性、综合性把握的语言学习策略(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另一个会突出听、说、读、写为目的的技能学习策略(skill learning strategies)。Cohen (1987)就注意到,强调写作技能的学生大量采用教师作文反馈的策略,而以听说为目标的学习者会更加注重交际策略,努力创造语言环境,通过尽可能与本族语者的接触和交流来提高自己语言使用的能力。 (4)学习意识。具有良好学习意识的学生能时时确定自己在学习中的角色,明确自己的需求,评估学习过程,并对自己下一步的学习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而总能在学习上找到适合自己目前状况的多变而明确的策略。Reiss(1983)的探讨显示学习优秀的学生总能非常具体地表述自己是如何对待不同学习任务的,而学习差者则对此显得含糊其辞。同样文秋芳(1995)的个案探讨表明,听力好的学生在练习听力活动时,能明确辨别两种不同的听力活动:精听和半精听,从而针对不同的听力活动采取不同的训练策略。而听力差者则对这种区分无所谓,在策略使用上也不加以区分。 2.客观因素。学习是一种具有客观规律的活动,无疑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作用。近几十年的外语教学探讨表明,像年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