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探讨背景及意义
在中国传统外语教育中,人们在谈到“教学”时,总是强调“教”而忽略“学”,强调老师对学生知识的灌输,而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能接受,能接受多少,以什么样的方式能提高学习效率,并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认为学生成绩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教师。(胡郑辉,2017)最近十几年,中国的教育者开始注意到学生,逐渐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措施。当教育者开始关注学习者时,也兴起了对学习者个体异同和学习策略的探讨上。认为学习策略会对学生的成绩产生作用。除了关注年龄、性别、学能等个体异同与对二语习得学习策略作用外,性格也纳入了人们的探讨范围内。性格作为后天培养的一种变量,人们在探讨中发现性格关于学习者学习策略的应用作用深远,直接作用学习者的学习成绩。从心理学角度,我们主要把性格分为内向和外向。人们一般认为内向性的学习者由于不善于表达而不能学好外语,而外向性的学习者喜欢交际,善于表达就能成为理想的外语学习者。事实如此吗?我们可以从我们周边的朋友、同学初步感觉到,这种说法有缺陷。到底性格对学习者的学习成绩有什么作用,这值得我们探讨。有关学习策略,前辈们已经做了很多的探讨。既然学习策略的应用主体是人,因此在探讨中,人们开始注意到个体异同与学习策略的联系,尤其是性格异同关于学习策略的作用。内向型和外向型的学习者分别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而达到不同的学习效果。由此产生以下疑问:性格与外语学习者的联系是什么?内向的学习者的外语学习就很差?外向的学习者就能很好的进行外语学习?什么样性格的学习者适合什么样的学习策略?国外对外语学习策略与性格方面的探讨结果能应用在中国中学生的身上吗?性格的异同关于我们的教学又有什么启示?这些问题都值得探讨和探究。如今国家强调素质教育,重视复合式人才的培养,届时对学习策略的应变能力的要求就会提高。我国中学新《英语课程标准》(2017)中也明确指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
1.2 探讨内容
本探讨首先对人的性格进行略论。在对性格略论中主要从心理学、教育学着重略论内向性格和外向性格的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中的表现。接着对二语习得学习策略进行略论。国外对二语习得学习策略最早进行探讨,在这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中国的很多学习策略也是沿用了国外的探讨成果,因此在进行学习策略略论这个部分,本探讨多采用国外对于这方面的探讨成果,比如Oxford, Stern, H., Brown, D., Naiman, et al.等,同时也参考国内著名的语言学领域颇有探讨的专家束定芳,文秋芳等进行论述。在学习者性格、学习策略和学习成绩联系的实践探索方面,我把重庆八中高二 3班的学生作为探讨对象,采用了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版中国版(EPQ-RSC)测量学生的性格特性和 Rebecca Oxford 的语言学习策略量表分别从 1)学习者性格与学习策略的联系;2)学习者性格与成绩的联系;3)学习策略与成绩的联系方面展开讨论,为中学英语教师在教学方面提供一些建议。
1.3 探讨目的
一方面为了促使中学生依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改进学习措施,提高学习效率。在现实学习中,很多中学生感觉自己花了很多时间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成绩回报,而有些学生却能以较少的时间得到较高的成绩回报,这里面就涉及到其学习方式措施,学习策略和自身性格。本探讨为中学生如何根据自身的性格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措施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促使学生有意识的应用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另一方面为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提供依据。内向稳定性性格、内向不稳定性格、外向稳定性格、外向不稳定性格对中学生采用的学习策略有什么作用,又对其成绩有什么作用都是我们在具体英语教学应该事先了解的。只有掌握了他们之间的联系,我们才能在具体的教学中对所授对象因材施教,才能促进教师不断的优化教学手段和技巧,不断的丰富自身的内涵和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为了达到以上探讨目的,本探讨首先回顾前人在性格、学习策略方面的有关理论探讨以及其相关的理论基础,然后根据了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版中国版(EPQ-RSC)测量学生的性格特性和 Rebecca Oxford 的语言学习策略量表,探索学习者性格、学习策略和学习者学习成绩联系,最后根据实验结果与教学相结合为我们的教学提出一些参考性建议。
2 文献综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