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对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对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突出强调了要以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7-2017 年)》则进一步规范了校内外实习体系的构建和评价准则.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完整的实习实训,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实训从而有效的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 商务英语系实训近况
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教育质量的提高,社会关于高职毕业生的能力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高职学生实践能力不仅包括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包括他们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学生的理论水平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得到提高,但实践能力依赖于各种形式的实训.高职院校纷纷借助各种类型的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实训教学.由于各高职院校建设思路不一,院校自身资金有限,公司自身对职业教育的参与和支持热情不足,投入与实效不成比例等,校内实训基地的发展状况因区域,资金等不同处于不同的层次.从校内实训基地近况看,商务英语系学生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多媒体实训室,这些实训室匹配了相关教育软件,如制单软件,报关软件等,学生实训过程依赖于软件的操作;第二种模式是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不仅包括安装了实训教学软件的实训室还配置了诸如样本间,模拟企业,会议室等更加完备的设施.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能模拟外贸较易的流程.这两种实训方式的弊端在于一方面真实的外贸交易环节复杂多变,需要交易人员灵活应对,而教育软件只能提供一个虚拟的操作流程,熟练操作软件并不等同于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在实训基地中学生仍然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无法切身感受实际的工作环境,关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有一定局限性.
2 建设“实训-就业一体化”校外实训基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由于高职院校关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越来越多高职院校改革人才培养方案,采取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2/1”或者“2.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最后一学年或一学期安排学生进行校外集体实训,以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由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层次与本科院校存在一定异同.后者通常选择一些规模较大的外贸公司,前者面临的则是规模较小,人员流动性较高的中小型民营业.中小型企业因为企业规模有限等原因不具有接受大量学生参与实训的能力.以我校建设的实训基地所在地义乌为例,当地的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 60%的商家从事外贸行业,这些公司的规模通常维持在 3 人以上 10 人以下. 如此小规模公司关于接收学生集体实训基本无能无力.这些都对高职商务英语系学生的实训造成了困难.因此新型“实训 - 就业一体化”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应不仅局限于与一家或几家外贸公司合作而应将合作范围扩大到整个区域. 选择外贸公司较为集中的地区,如义乌,宁波,上虞等地,充分利用当地各种资源扩大合作范围,通过加强与行业协会以及地方政府的合作与当地外贸公司建立直接关系,扩大合作中小型公司的数量,通过与众多中小型公司构建实训网络,采取分批次,分公司的方式保证完成每年一定人次的实训计划.同时根据公司需求,对学生进行前期培训,确保学生能尽快融入公司,加快学生与公司的对接.
3 “实训-就业一体化”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3.1 “实训 - 就业一体化”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
鉴于高职商务英语系学生实训中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应加强与行业协会以及公司的合作,以学生就业为着眼点建立富有活力的校企合作平台,形成行、企、校三方合作、互利共赢的合作育人新机制.通过“实训 - 就业一体化”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形成人才培养新机制体制,并将学生实训和就业对接,提高他们实践能力的同时提高商务英语系学生的就业水平.“实训 - 就业一体化”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将使得学生实训真正进入外贸公司的聚集地,面向众多中小型外贸公司,实现实训过程和就业接轨,一方面解决高职商务英语系学生实习的难题;另一方面为中小型公司提供合适的外贸从业人员.随着合作的深入建设的校外实训基地将形成公司与学校共建共管,职责分明,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专业建设机制.
3.2 “实训 - 就业一体化”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