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社会是一个崇尚效率、自由、个性的社会,因此被交通堵塞困在路上不仅仅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涉及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作为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他们虽不需要有意识地去注意这一切,但他们能明白作者的意图。作为外国人,他们也许在理解语言上没有障碍,但他们不能对作者的意图作出反应,不能与作者在文化意识上达成共识,对这样的读者来说文本是不真实的。这是当前所使用的ESP教材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缺乏学习者的真实性。那么是不是真实文本不可取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ESP学习者属于高级外语学习者,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在理解文本的语言方面没有障碍。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学习ESP的目的之一就是扫除交际中的文化障碍,因此在文化意识上与文本作者达成共识正是ESP学习者所需要的。使用真实文本是提高ESP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只要教师在语言教学课堂上处理得当,学习者的真实性是可以实现的。 四、教学中如何实现学习者的真实性 首先,课堂中所使用的文本必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当然,如何断定某文本是否具有代表性,这因人而异,但大体上我们应该从语言学或语用学的角度来判断。大多数教材出版商都认为某语言与讲该语言的社区之间必然有一种“统一”的关系,讲该语言的任何一个人的言语都具有代表性,事实上未必是这样。Sawille-Troike(1992)曾指出,某一特定的文本与讲该语言的社区间可能有很大的差别。语言文字的真实并不表明文化方面的真实。 第二,对文化知识以及文化能力应有个正确的认识。真实文本中含有大量的文化知识,通过使用真实文本是让学习者获得一个新的观察世界的观点,而不应该让学生变成另外一个人,完全按照文本中所观察到的方式去行事。我们应该将文化知识与文化能力区别开来。一个人具备了说话做事完全像一个外国人的能力并不能保证此人就很容易被讲该语言的社会所接受,也不能保证相互理解就会成为必然。[5] 第三,从教育学的角度上来讲,学习者对文本中所表现的文化内涵应该是评判性地加以理解和吸收。正如Breen[6]所建议的,学习者会按照他或她自己的标准重新定义文本,原因就是他或她是一个学习者。在这方面,学习者与其它任何一种语言使用者没有什么两样。因此,在语言教学课堂中教学者以及学习者应该少注意点真实的使用语言的行为,而应该多关心点真实的语言学习的行为。Breen曾有力地指出:在语言教学课堂中主要的真实活动也许是有关如何最有效地学会跨文化交际方面的交流。也许最真实的语言学习活动就是那些要求学生进行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的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