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英语言语技能教育的课堂话语略论[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王教授更新时间:2017-04-2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钟珂,英语论文范文,广东培正学院工商管理学系(广州 510830)。


    近些年,随着对课堂话语探讨的深入、探讨范围的扩大,英语论文题目英语语言的教学探讨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在一些说英语的国家和地区,对英语课堂话语的相关探讨由来已久,至少可以追溯到150年前。[1]并且其探讨较之国内更为精细、规范。提高课堂英语教学质量是教育者和专业探讨人员孜孜以求的目标。借鉴国外英语教学组织形式的经验,探讨优秀的课堂话语模式,有助于我们达成这一目标。
    一、言语技能发展的意义
    既然是语言教育的探讨,必然要从对语言的探讨和教育教学的探讨中吸收充分的养料,但又不能仅限于此,还应结合具体的案例来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们说,从措施论的角度看,这样的探讨应该是经验的、偏重运用性的。
    在语言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的探讨中,从社会学的角度认识英语语言,对英语教学起着导向性的影响。什么样的语言观,即对语言的认识问题决定了什么样的教学思想。如,有一位著名语言教育家说“语言教学就是教语言”(Language teaching is teaching language.)。这样的语言观肯定了语言是知识,是“教会”的。然而,对所有(语言的)理论家而言,语言在人们建构经验时起到了影响;语言作为社会现象,涉及协商和意义建构。正如Lemke断言的那样:应用语言也是一种社会活动;而意义的生成不是一种由理智做出的东西,而是一种共同体中的社会实践。[2]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传递信息、理解他人的观点、表达自己的见解,都是通过语言的媒介,而语言最终生成的意义是在经验中被建构和理解的。生活在一定地域中的、有着共同文化传统的人们借助约定俗成的、由历史传承而来的语言规则而得以明确的表情达意,实现良好沟通。人们对语言的“学习”向“习得”观念的转变也是一种对社会人际交往中学会语言技能的认同。所以,课堂英语教育中,不能将语言应用的规则当成像自然科学那样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的知识。正如香港教育学院的李树英教授指出的那样,语法规则无所谓对与错。如我们平常指向某个人说:You,go;I come,或者一个初学者指着一个小女孩说:He is a girl.
    二、教师话语对儿童语言技能发展的作用
    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进行言语技能教育,课堂中老师的话语显得非常重要。在很大程度上,教师和学生课堂中的语言决定学到了什么和学习如何发生。教师的话语是引导性的、导向性的。Applebee & Nystrand认为课堂话语有意义地形成读写技能归功于它建构课堂认识论的方式。课堂中知识的理解和形成是通过教师提问,教师如何回应学生,如何构建小组以及其他的教学活动实现的,并且,意义只有在积极的、有回应的理解过程中才能实现[3]。也就是说,对话在课堂话语中意义重大。巴西著名的教育改革家保罗·弗莱雷这样看待对话:对话的特征表现为认识论联系,因此在此意义上,对话是一种认识途径,并且绝不应该被看做是一种让学生投入到某项具体任务之中的纯粹策略;“我进行对话,是因为我知道认识过程的社会性特征,而不仅仅是其个体性特征”[4]。在此意义上,对话是学习和认识过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三、儿童语言技能教育的形式
    在许多说英语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小学低年级读写教育(即语言的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时,经常用到的是“早晨消息”(morning-news),或者“分享时间”(sharing-time)两种形式。两者非常相似。早晨的课堂上,老师提出一个似乎很“日常”的问题:今天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说点什么呢?这实际上是对孩子们发出的一个邀请,鼓励他们用叙事的方式分享他们校外生活的个人体验。传统上的“分享时间”是这样的:分享者站在老师身边,面对全班同学,结束时老师给予评论[5]。这样的语言应用方式过于简单化、形式化、机械化,自然得到了改进,发展到了后来的IRE/IRF模式。其中,I代表教师发起话题(initiation),R代表学生反应(response),E/F分别代表老师的评价(evaluation)和反馈(feedback)。这样就更注重教师的引导和全班同学的互动、参与了。这种话语模式:从教师出发,经过学生的反应,又回到教师,在传统课堂中与非传统课堂中是有区别的。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后者可以有多个学生参与,形成许多个话轮(turn-talking),并且老师可以对每个学生的发言作出评论。这样就可以激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有助于言语表达的习得。
    四、儿童言语技能发展的特点及教师课堂话语的准则
    (一)儿童语言表达缺乏逻辑性、思维跳跃
    在成年人看来,儿童的语言表达过于依赖情景,常常出现零散的单词、非逻辑性思维等,老师往往难理解儿童所要表达的重点。儿童陈述一件事,同伴和老师理解的故事不一样的情况时有出现,这是因为儿童的生活经验和话语与成人世界不同所致。儿童思维是片段的,跳跃的,表现在语言上往往是单个字词或词组,老师在理解的时候缺乏相应的场景,往往比较费解。在传统的“分享时间”,常用的是情节叙事,儿童在分享故事的时候,容易在几个故事情节中随性转移。
    比如 Leona 的 At Grandmother's[6]:
    Leona: On George Washington's birthday/I'm goin'/ice/my grandmother/we never/haven't seen her since a long time/
    And/and/she lives right near us/!
    And/she's/and she's gonna/I'm gonna spend the night over her house/
    (二)儿童话语依赖经验和情景,老师理解存在一定困难
    作为父母和作为老师,二者理解儿童分享故事有很大差别。由于分享的故事发生在学校之外,父母更多地参与其中,而老师是不在场的,儿童的描述省去了很多共同经验,老师很难从零散的字词中找到逻辑和关联。一个做了母亲的英语老师这样说道:“当听到儿童讲述时会有困惑,是因为他们的时间框架和我们的不一样。当我儿子六岁时,我们会突然谈论几个月前的事,我能够听懂,因为当时我在场,而且能关系谈话情节,知道他想表达什么,这与课堂上是不同的”[7]。在课堂上,如果儿童突然转换情节或话题,其实是有内在关系的,但是老师无法将它与目前话题关系起来,因为老师没有这样的经历。
    (三)在儿童的话题意义上,师生理解产生冲突
    儿童的意义世界和成人不一样。对儿童来说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