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运用型人才,因此,其教学也应围绕“运用型”而展开。本为以大学英语教学为视角,略论目前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近况和改革的紧迫性,进而大胆提出民办高校大学英语必须实施课程的专业化改革。
关键词:民办高校; 大学英语; 专业化改革
我国民办高校教育基本思路是“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利于学生就业为前提, 面向生产和社会实践的技术运用型人才”。教育部教文[2017]2号文件提出了“基础理论教学要以运用为目的, 以‘必须、够用’为度”。“要探究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运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这一思想指导下, 很多民办高校在各自实践教学环节上加大了教学探讨的力度, 开展了积极的探究和探讨。但是,截止到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脱离应试教育的模式,民办高校生源的先天不足尤其暴露出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学的弊端,造成了教学资源的额巨大浪费,亟待改革走上真正的特色发展之路,否则,将面临严峻的挑战甚至生存危机。 一、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近况 1. 教材难度与学生基础的脱节 根据笔者的了解,广东地区的民办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在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材使用等方面基本上都是照搬公立本科院校的模式,虽然使用的都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但这些教材主要还是针对国家统招二本及以上本科院校的学生,这一点从教材编委会成员构成就能看出,所以这些教材明显没有考虑民办本科院校的学生在英语基础、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上的先天不足,结果是严重打击了不少学生的学习英语信心和积极性,最终使得教学的目的难以实现。 2. 课程设置与办学目的相脱节 民办高校的办学目的主要是培养运用型人才,为服务经济建设、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因此,英语教学同样不能偏离这个主题,必须紧密围绕行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英语技能的要求,英语论文范文,强化就业导向和能力本位,不仅要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实际使用英语的技能,特别是用英语从事生产和业务活动的能力。 然而,近况是几乎所有的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部门都是为了教学生英语本身而设置课程,根本没有把英语融入到专业当中去,换言之,英语与学生的专业是彼此完全隔离的,毫无关联,这跟学生在初中高中时期的英语学习相比没有根本的区别,这种现象一方面让学生觉得这种英语课程的学习没有实际意义,从而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 故此,目前民办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与其说是培养运用型人才倒不如说是培养能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的人才,从本质上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依然停留在遭人批判的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上,严重脱离了民办高校培养运用型人才的办学目的。 3. 两个误区 长期以来,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一味地强调为学生打好基本功,耗费了大量的课时和精力,但从教学效果上看很不理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逐渐失去了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笔者认为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两个误区:一是,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学把英语基础与专业割裂开来了,英语是英语,专业是专业,认为英语基础的巩固与专业是不能共存的。其实不然,专业英语语篇与非专业英语语篇在基本语法句法上并不根本的差别,专业英语语篇中也包含着基本词汇,因此,完全可以把英语基础的教学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同时进行,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另一个误区是:目前,大部分英语学习者基本上都是为了学英语而学英语,学习的效果差。实际上,英语只是一种用来接受传递信息和了解他国文化的工具,这种工具必须用来获取各种专业信息才有其存在的价值。 二、 民办高校英语教学课程专业化改革的依据和内容 英语教学课程专业化改革指的是大学英语教学的课程要围绕学生的专业来设置,把现有的所谓的“大学英语”课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专业英语课程,如:商务英语,会计英语、法学英语、旅游英语等等,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材的选用上满足学生不同需求和个性。最终目的是用专业的形式教授英语和以英语为媒介或工具用来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 1. 依据 美国政府在1996年颁布了《外语学习标准》(1999年修订),其宗旨是:美国必须教育学生从语言和文化上武装起来,以便能在21世纪多文化的国际社会上进行成功的交流。该标准具体体现在5个方面(简称5C: 交流(communication),要求学生能书面和口头表达所获取的信息; 文化(culture),掌握和了解所学外语的文化知识,理解它的表达形式和所表达的观念之间的联系;③关系(connection),与其他学科相关系,获得相关信息; 比较(comparison),发展学生对所学语言文化本质的洞察力,通过比较本国文化和所学外语文化,更好地理解文化异同以更好地沟通; 社团(community),英语论文范文,能用外语参与国内外的多文化社团活动,把学习外语当作乐趣和充实自我的手段,使学生成为终身的外语学习者。在一些国家的中学里,在非语言学科教学中,外语被当作教学语言来使用。他们采用“语言与内容融合”的学习方式。加拿大从1965年开始进行浸没法(immersion)双语教学试验,很快推广至其他国家,如奥地利、芬兰、德国和荷兰等国的中学使用英语来教诸如地理、历史、音乐或体育课。在澳大利亚,全国各地的学校都有使用外语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计划。他们成功的经验是:学生这时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因为他们是在有意义的、重要的社会环境中进行交流。在罗马尼亚,规定学生在大学必须选修两门外语,大学不设置公共英语课,而是直接开设专业英语课,英语早已被用作许多专业课程的教学语言。 从以上各国的外语教育改革中可以看出,他们在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均体现了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意识等现实需要为目的的准则,从重视语言本身向重视语言实际应用能力,从重视结果转向重视过程,从重视共性转向重视个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