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摘 要:关于大多数教授公共大学英语的教师而言,创建利于自主学习的课堂环境是一个困难而且复杂的过程。在这种课堂中,学生对自身和其他同学抱着积极的态度,热切地参与课堂活动,对学习成果的期望值很高。即便是在组织课堂方面很有经验的教师也不能总是清楚地把自己的技巧言传给新教师,但他们通常会强调不是单独的某个事件或者几个事件就能造就利于自主学习的大学英语课堂环境,而是要做好很多“小事情”。本文着重讨论其中的一点: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
关键词:关键词:自主学习;大学英语;课堂环境;学习动机
学生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其个人需求以及他们带到课堂中的个体特质和兴趣。学生的需求、脾气和秉性会作用其学习动机,但其中的某些方面教师是无能为力的,例如学生的孩童时代的经历。不幸的是,许多教师仅对这些方面感兴趣,课后的聊天也是以学生的社会背景为主:“他来自一个破碎的家庭”、“她家很贫穷”、“他家从来没有人读过大学”、“她家生活在社会底层,可她妈妈对她的期望太不切实际了”。教师们的另一个最喜欢的活动就是对学生进行心理略论:“她没有安全感”、“他的依赖性过重”、“她很焦虑”、“他害怕挑战失败”。尽管这些观察和心理略论可能是正确的,可是教师却无法改变或作用那些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然而,在教室里,教师的确可以做一些事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以下与学习动机密切相关,而且是教师可以掌控和调整的。这些因素不是孤立的,也不是某一个比另一个更重要。相反,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 1) 关注度 学生对取得某种学习目的的关注度是学习动机的一个因素。关注度又与压力紧密相连。如果学生发现学习任务太过简单或者自己的当前表现非常令人满意,他们就会觉得没有必要完成学习任务或者付出很大努力。另一方面,如果学习任务太难或者学习任务给予学生的压力太大,那么压力会变成学习生活的重心,学生就没有经历却学习了。Hunter(1982)认为“适当的关注度会让学生更加努力”。(p.12)Hunter提供了以下案例来说明教师提高/降低学生的关注度的措施: a. 站在不参与学习活动的学生身边以提高其关注度;离开焦虑的学生以降低其关注度 b. 你可以提前声明“这部分内容可能会出现在考试当中”,或者让学生消除疑虑“开始每个人都会遇到麻烦,但是随着我们深入学习,问题就会容易解决了” c. 举行你会打分的测验,或者在测验试题后附加答案,这样学生就可以自行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d. 你声明“这部分很难,需要你们精力高度集中,认真努力”,或者“这是很难的问题,在你们掌握之前我们共同努力”(p.12) 2) 感觉基调 学习环境是否愉悦会直接作用学生的情绪,进而决定他们付出都少努力。教师的话会建立三种不同的感觉基调:积极的、中立的和否定的,请看Hunter(1976)的例子: 积极的:你写的故事太有趣了,我非常想看 否定的:吃中午饭之前,你必须把故事写完 中立的:如果你没写完,英语论文网站,英语毕业论文,不用担心,之后还有很多时间 如果教师选择不愉快的感觉基调去刺激学生完成一个困难的学习任务,接下来要尽可能快地转到积极的感情基调,这一点非常重要。课堂上的感情基调不仅是教师在特定时刻所讲的话,也是创建自主学习课堂环境的多个结构和步骤中的一部分。 3)成功 这个因素会作用学生的学习动机。成功感与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及所付出的努力大小相关。过于简单的学习任务需要学生付出极少的努力,也无法创造成功感,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就没有劲头。同样,如果学习任务太难,学生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成功,他们也会没有学习的动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杆秤,不断调整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有时要给班级中聪明的学生以特殊的挑战,给觉得某个任务太难的学生以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也就是要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4)兴趣 毫无疑问,学生对某个学习任务的兴趣直接作用其学习动机和努力程度。就大学公共英语而言,这一点更是至关重要。因为大学生基本都是成年人,知识面较之以前拓宽了许多,不再像在小学、初中和高中时对很多事物感兴趣,而且人类也不能做到对每件事情都感兴趣。有的人对历史不感兴趣,有的人不喜欢有关计算机的话题,有的人觉得讨论外星人毫无意义……面对喜好不尽相同的大学生,公共英语教师只能尽自己所能去作用和引导他们, 5)反馈 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反馈是创建利于自主学习课堂环境的另一因素。反馈内容包括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好的方面,也包括需要提供改进的方面。这种反馈要求详细、及时,不能象期末考试那样,只给出一个分数而已。例如,教师把作文作业收上来之后,应立即评改,并在下次英语课时返还给学生。学生作文的优缺点应在评语和评改符号中有所体现。评语应详细,教师可以写“ nowadays, microcomputer拼错了”,最好不要写“你的拼写出了很多错误”。 参考文献: [1]Arends. R. I. (1988). Learning to teach. New York: Random House. [2]Hunter, M. C. (1976). Improved instruction. El Segundo, Calif.:TIP Publications. [3]Hunter, M. C. (1982). Mastery teaching. El Segundo, Calif.:TIP Publications. [4]Wallen, J. L. (1972). Effectiv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s. In R. Pino, R. [5]Emory, and C. Jung.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s. Portland, Ore.: Northwest Regional Educational Laborato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