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往往会出现同一种动物,它们的概念意义相同,但内涵意义却有显著异同。本文试图通过列举英汉动物词汇文化涵义的差异,总结其产生异同的原因,从而提醒读者在交际中考虑到动物词汇的概念意义与文化涵义,避免在交际中由于错误理解而产生误会。
关键词:动物词汇;文化涵义;能指;所指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动物词汇是语言的一大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各民族的文化特色,一些英汉动物词汇的能指虽然相同,但是所指却有所异同,所以英汉动物词汇的内涵意义受到了文化的制约和作用。 二、动物词汇在英汉文化中涵义的差异 (一)指示意义相同,文化内涵也相同或者大致相同 同一动物词汇在英汉文化中具有相同的或相近的文化内涵,这种现象被称作词义的基本对应,它是指词语意义、附加含义、使用及转换范围基本一致(魏志成,2017)。当人们从动物的基本属性这一角度去认识动物,自然会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联想,从而赋予动物词汇相同的文化内涵。例如,“狐狸(fox)”在英汉两种文化中,都被看做是狡猾、奸诈的象征。在汉语里,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与狐狸有关的词语,例如:“狐朋狗友”,“他就是个老狐狸”,这些都是形容人阴险狡诈的。而在英语中,我们也可以看到as sly as a fox(像狐狸一样的狡猾),a crafty old fox(狡猾的人)这样的表达。英语和汉语中有很多文化涵义重合的动物词汇,例如,蜜蜂(bee)都被看作是勤劳的象征(as busy as bee),驴(ass)被看作是愚笨的象征( asstupid as an ass) 等等。文化涵义重合的动物词汇的存在说明,两种不同的文化中存在着相同的内容,这是各民族文化共性的反映。 (二)所指相同,文化内涵不同或相反 同一动物词汇,在不同的文化中的涵义却不同,甚至相反,这种现象我们往往把它叫做词义冲突。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同一种动物形象在不同民族背景的人心中引发了不同的联想,唤起了不同的感情。这其中最突出的例子要数“龙”这个动物形象了,“龙”是一个虚拟的动物,在中国人心中,“龙”是神圣的,我们将自己称为“龙的传人”,将古时候的皇帝称作“真龙天子”,汉语中有关龙的成语基本上都是褒义的,如“龙腾虎跃”,“生龙活虎”等。但在西方国家,“龙”却被认为是罪恶的象征,因为在《圣经》中恶魔撒旦被称作为“the great dragon”。 (三)所指相同,但只在一种语言中有文化涵义 有时候,由于民族文化的作用以及文字特点的影响,一个普通的动物词汇在一种文化中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涵义,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仅仅是个符号,不产生任何联想意义。例如,汉语“鱼(fish)”通常会让人联想到结余的“余”,取其“年年有余”之意,这种表示“吉祥”的寓意在英语中却是没有的,这与汉字本身的文字特点密不可分。同样的,有一些动物词汇在英美文化中所具有的文化涵义在汉语中也是空缺的,如“duck”(鸭子) 指可爱的人或物,例如“she is a perfect duck”(她可爱极了) ,汉语中就没有这样的联想意义。 (四)所指不同,但在不同文化中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涵义 魏志成将这种现象称为词义并行,它是指英汉语中认同某一事物或概念,但表达方式不一样。(魏志成,2017)。这一理论反映在动物词汇上的表现为:中英文中不同的动物词汇有着相同或相近的文化涵义。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人们的生活主要依附于土地,“牛”作为古代最重要的农耕工具被赋予了许多文化涵义,比如:健壮,英语论文题目,踏实,任劳任怨等等,鲁迅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称赞人的任劳任怨,踏实肯干的性格。而英国是个游牧民族国家,这决定了“马”在英国人生活中的重要影响,在英语中,“马”被赋予了“牛”在中国文化中的涵义,如果要形容人踏实肯干就说“work like a horse”。以上例子说明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不同的动物词汇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文化涵义。 三、异同产生的原因 为什么有时同一动物词汇在不同的文化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涵义,有时候又会有相异的文化涵义?为什么有的动物词汇在一种文化中会有一定的文化涵义,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却完全没有呢?笔者认为产生异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生存环境的异同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国家,“牛”是重要的劳动工具之一。因此,“牛”在人们心中就成为了踏实肯干的代表。汉语中很多带“牛”字的语言都富有褒义色彩,如老牛舐犊,孺子牛等。而英美国家古时候则是以游牧生活为主,“牛”是他们的“盘中餐”,在他们的眼中,英语论文网站,牛并没有什么优点。 (二)历史文化的异同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在中国人眼中,龙是“瑞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关龙的成语非常多且都是褒义的,如:龙腾虎跃、生龙活虎等等。而在西方,龙却远没有在中国的“风光”,他们将龙看作是凶残肆虐的怪物,应当予以铲除 (三)价值标准的异同 价值观是被社会成员普遍接受的信念,不同环境中的人对待动物的价值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在西方文化中,“狗”是忠诚的象征,被看作家庭中的一员。英语中对于“狗”的谚语通常都是褒义,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但在中国文化中,狗是一种卑微的动物,与狗相关的习语大多数也都是贬义。 (四)语音语义系统的异同 中英两种语言的语音语义系统不同,在汉语中许多对于动物文化涵义的联想都是由谐音得到的。而在英语中就没有这样的现象。例如,“蝙蝠 (bat)”的“蝠”就通“福气”的“福”,因此,在中国,蝙蝠被看作是吉祥、幸福、健康长寿的象征。而在西方,蝙蝠却被妖魔化了,它主要是与“吸血鬼”这个意象关系在一起,丝毫没有在中国文化中所具有的吉祥之意。 四、结语 词的涵义不同于它的字面意义,而是隐含的或附加的意义。不了解词汇涵义,就会在言语上犯错误;有时误把好言当恶语,引起谈话者的一方或双方的不快;有时误把嘲讽当作称赞。(邓炎昌、刘润清,1989)因此,我们对动物词汇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词汇的概念意义上,应该深入理解词汇深厚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Eugene A Nida.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2]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探讨出版社,1989. [2]焦成根、叶锡铮. 从蝙蝠形象看中西文化精神[J] 美术大观,2017.(9) [4]廖光荣.英汉文化动物词对比[J].外国语,2017,(5) [5]汪榕培、卢晓娟.英语词汇学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6]魏志成. 英汉语比较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7. [7]张善升.英汉语言中某些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与异同[J].山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学报.201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