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隐喻思维的涵义、特点、功能及培养方法略论[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21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英语隐喻思维涵义特点、功能及培养方法略论-英语语法论文范文

[摘 要]对于英语隐喻思维涵义特点、功能及培养方法略论的英语语法论文范文:隐喻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使得隐喻探讨成为语言学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传统的隐喻探讨多侧重隐喻内容、形式和功能的介绍或总结,笔者则尝试从隐喻思维入手,探索隐喻思维的基础、特点以及运用的广泛性,求从隐喻的思维本质方面来系统地认识隐喻,掌握隐喻,从而更加充分有效地发挥隐喻的认知特征,更好地实现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标。

  
[关键词]隐喻;隐喻思维;特点;功能  

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Richards,1936)。隐喻的“无所不在”性和重要性从Lakoff和Johnson所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的书名中即可略见一斑。因之而来的对于隐喻的探讨可谓历史悠久,成果卓著。西方隐喻探讨史可追溯到公元前300年亚里斯多德的《诗学》(Poetics)和《修辞学》(Rhetoric),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对隐喻的探讨达到高潮,Johnson戏称这一时期为“隐喻狂热”(Metaphormania)期。隐喻探讨的内容从早期的隐喻作为修辞手段的探讨到从逻辑、哲学和语言学角度对隐喻的语义探讨直至近几十年从认知心理学、语用学、现象学等角度对隐喻的多层次、多学科探讨。隐喻探讨对西方当代语言探讨,特别是认知语言学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国内对于隐喻的介绍和探讨也有十几年的历史。通过系统的学习和探讨,我们发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学者,直接从思维角度来探讨隐喻的人较少而且罕有相关的探讨成果,那么以隐喻思维为出发点来认识、理解并较系统地探讨“无所不在”的隐喻是不是更根本的办法呢?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本文就是我们在这方面探讨的一个粗浅的尝试,希望能有些启发意义。

一、隐喻与隐喻思维

隐喻的基本特征可从英语的等同词Metaphor的构成中体现出来。Metaphor一词源于希腊语“Metapherein”,“meta”意为“从一边到另一边”,“Pherein”的意思是“传达、传送”,二者合一意为用一个事物来表达另一事物,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转换。换言之,隐喻涉及两种事物,一个是出发点,另一个为目的地。Richards将前者称为“Vehicle”(载体),后者称为“Tenor”(话题);而Lakoff等分别称其为“Source”(源)和“Target”(目标)。隐喻的这种涉及两种事物(有时可能是看似毫不相关的两种事物)的特点,使得隐喻思维在隐喻应用者的表达和隐喻受众的意义理解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影响。隐喻与隐喻思维是外部表现形式和内在思维过程的联系。隐喻表达在形成和理解过程中都依赖于隐喻思维,而且探讨表明:对某个新颖的隐喻而言,其受众理解过程中所付出的隐喻思维一般要比该隐喻创造者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大得多(主要因为隐喻要表达的是“说话者的意思”)。隐喻思维的这种特点至少对外语习得有很大的利用价值。那么隐喻思维到底指的是什么?概括来说,隐喻思维是隐喻形成和理解过程中相关的大脑思维过程;具体地讲,人类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清晰的类别概念和抽象的概念语言,只能用已知事物的具体意象来表达新事物、新经验,两类事物间的关系是通过类比和联想来发现他们的感性现象之间的某种相似性建立起来的,不同的事物、经验和现象能够凭借偶然的契机相互关系。这种通过类比和联想进行的相似性替换过程就是隐喻思维的基本过程。隐喻思维的复杂与否取决于隐喻表达的难易程度,而隐喻应用得是否适当直接作用到其效果和生命力,Aristotle(1954)曾指出:“隐喻不可过于冷僻,否则就很难理解,也不能过于明显,否则就失去了效果。”我们知道,隐喻包括两种基本构成形式:以已有相似性(Similarity-based)为基础的隐喻和以创造相似性(Similarity-creating)为基础的隐喻,如:Highways are snakes与Snakes are highways,前句是以已有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而后句则是以创造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从对这两个隐喻的理解中我们不难得出结论:隐喻性思维理解以创造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要比理解以已有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复杂得多,如例句中的后者的理解要充分借助想象:蛇身上爬满了蚂蚁,在向前进行着蜿蜒曲折的爬行,仿佛爬行在高速公路上。这种想象显然不太容易。由上面的隐喻例句的应用和理解,我们可以发现隐喻的应用或表达的基础是类比和暗示,其意义不是字面意义而是说话者的意义;而隐喻理解体现在隐喻思维方面的前提是类比和想象,其想象的基本导向是寻找本喻体之间的“相似之处”。相似点的发现是理解说话者意义的“桥梁”,这一“桥梁”使说话者的意义真正达到沟通的目的,变得切实有意义,否则只能是“交际失败”。

二、隐喻思维的特点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