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歧义现象在自然语言中十分常见,而认知语境有助于歧义的辨别与消解。本文从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认知语境出发, 研讨了认知语境对歧义句意义选择的作用和制约。本文认为, 利用认知语境来探讨语言的多义现象, 能取得解释力更强的效果。
关键词:认知语境;句法歧义;意义选择
歧义现象在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它涉及到语言学的各个方面,作用着人们关于句子含义的理解和把握,作用着交流沟通的有效性。语言歧义指的是同一种语言形式能够表示多种不同的意义或者说几种不同的意义现象共用同一种语言形式,根据性质不同,可以分为语用歧义、词汇歧义和句法歧义。本文将重点讨论句法歧义,即由于句子结构层次的不确定联系而产生的多重意义现象,并研讨认知语境关于歧义结构意义选择的作用和制约。 二、认知语境参照下的歧义句意义选择 虽然语言的歧义现象具有普遍性,然而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 歧义的产生却并非必然,因为任何的言语交际都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展开的, 而特定的语境会赋予语言单位一个特定的意义,它可以激活歧义结构在特定场合的唯一确定的语义解释。任何一句话,一旦脱离语境,就只能表达抽象的语义(何自然, 2017: 120)。孤立的句法结构并不能准确地传达一定的信息, 其意义只有在与具体的语言环境相结合的情况下才能最终确定下来。 (一)认知语境 传统语境理论认为语境是物理情境因素的总合,是静态的、预设的,交际双方都被动地受控于语境。1986年 Sperber 和 Wilson 提出了认知语境这一全新的概念,他们认为,英语论文,交际中的语境事实上是一个心理结构体,是动态、发展的。这一理论打破了传统语境理论关于具体的物理情境因素的静态探讨模式,开始了与语言使用者的心理认知状态相关的动态探讨。Sperber 和Wilson 认为,认知语境的形成是传统语境内化的结果,它以知识积累和心理图式为主,包括情景知识、背景知识、上下文内容等,还包括语言使用者的各种记忆、知识、信念、期待等,是人对世界假设的子集。作用话语理解的正是这些假设而并非这个世界的自然状态。认知主体综合利用认知环境中的信息生成相关的语境假设,从一个假定推出另一个假定,直到交际双方的认知环境显映相同的事实和判断,并实现沟通[3]。因此,关于话语歧义的略论应从认知语境入手,不仅要考虑到上下文和语言的使用环境,还要关注语言使用者的各种心理认知状态。 (二)语境延伸及歧义句意义选择 根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理论,任何一个语句都有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如果一个句子的表层结构同时具有两个以上的深层结构,歧义便会产生。[5] 表层结构决定句子各成分之间的线性排列形式,而真正决定话语含义的是深层结构,既说明作为表层结构基础的语法联系。 Sperber & Wilson 指出, 在上一轮交际活动中经过上下文的推理而筛选出的新的语境因素和处理过的假设会存留在记忆中, 形成处理下一个信息所需的即刻语境,即初始语境。语言使用者在处理和略论话语时,可以对这个初始语境加以延伸从而得到一个完整的语境。语境的延伸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得以实现:1. 回忆过去。利用以前的演绎过程中已推导或利用过的假设;2. 利用百科知识;3.从情景语境中获取信息来扩大认知语境[4]。 1.逻辑推导与意义选择 话语意义(utterance meaning),是句子意义和语境因素通过心理途径和必要的语用规则推导出来的深层意义, 即我们所说的交际中的句子意义[7]。语言使用者在歧义句的处理过程中会有意无意的“激活”与知识和经验相关的语境因素,这一语境“激活”的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逻辑推导的过程。 认知语境中的情景知识和背景知识等关于歧异句的理解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例如: A. The?police?didn’t?arrest?him?because?he?committed?any?crime. 以上这个歧义句可以有两种解释: 1.“警察不是因为他犯罪了才抓他的。” 2.“警察没抓他,因为他犯罪了”。 但是在交际过程中,第一种解释会作为显形意义首先被语言使用者激活,大多数语言使用者不会注意到这个句子的歧义现象。这是因为对警察和罪犯社会角色的预先认识已经作为内在化,认知化的语境假设存储在我们的大脑中,在略论这个句子时, 第二种解释由于不符合逻辑常识而自觉地受到抑制。 2.语境共享与意义选择 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语言使用者的认知语境往往会出现重叠的部分,英语论文,这是由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语言使用习惯决定的。听话者和说话者双方的认知环境中的这种共享性构成了双方共同的认知环境(mutual cognitive environment),这是听话者准确理解歧义内容的基础。例如: B. He became a writer like his brother. 1. 他像他的哥哥一样成为了一名作家。 2. 他成为了一名像他哥哥一样的作家 如果说话者和听话者在初始语境中都储存了“他从小就很崇拜他的哥哥,希望和哥哥一样成为作家”的内容,那么第一种解释就会成为合理的显形意义;如果交际双方的共同认知环境中有“他哥哥是著名的作家,他在作家事业上也颇有成就”的信息,则更趋向于选择第二种解释。这时候,如果交际双方的认知语境共享程度较低,所激活的歧义结构的显性意义不一致,就会出现话语理解的偏差。 3.意义附加 贾彦德先生在《汉语语义学》一书中是这样定义句子的附加义的:“句义的附加义是句义中不由义位的组合表达的意思,换句话说它是句子‘字面意义’以外传递给听话人或读者的内容, 也可以说它是话语意义减去句义基本义后剩余的部分。”当语义与语境发生冲突时,语境能够提供隐语性解释,语言使用者可以根据认知语境中的假定进行推测而得出新的语境信息,即获取句子附着在语境成分中的深层附加意义。这使得认知语境获得了关于句法歧义的更强解释力。 C. 你还真是能干阿! 在没有其他语境信息作为参照的情况下,人们通常会认为这是说话者对听话者的称赞。但是当我们激活这样的情景背景时,意义选择就会发生变化:妻子请丈夫帮忙烫衣服,丈夫却把昂贵的大衣烧了一个大洞,妻子无奈的说道:“你还真是能干阿!”在具体的语境下,我们不难理解这句话的深层意义与表层意义反映的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内涵,深层意义是对表层意义的反解释。这种负意义现象常见于反语,用于表达讽刺,挖苦等含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