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和俄罗斯两国的文化不同,在个人价值观、个人隐私权、思维模式,以及交际中对信息或语言形成有不同侧重。因此,“礼貌”一词在两种文化中的内涵不同,这种不同的文化内涵的礼貌用语必然会反映在会话结构中,造成会话结构中的“招呼语、道别语、对恭维与赞扬的反应、邀请语”等方面的语用异同。 关键词:中国 俄罗斯 礼貌用语 文化内涵 会话结构 礼貌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行为规范。“礼貌的语言和礼貌的行为只是表层现象,是特定的文化价值在语言中的折射,只有深入到文化的深层中,才能透过这种表象,挖掘出其真正的特征,才能成功地解释其本质特征。”[1](29页)正因为礼貌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所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竭力去维护和遵守它。这种维护和遵守既表现在行为上又表现在语言中。因为礼貌本身可以成为成功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创造了一种和谐友好的交际氛围。在语用学中,为了补充格莱斯(Grice )合作准则的不足,里奇(Leech )提出了一系列礼貌准则的原则。但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对“礼貌”一词的理解不同,因而在遵循这些原则时会有所偏颇,不同民族的文化对原则的遵循程度不尽相同。本文旨从略论俄汉文化中“礼貌”一词的不同内涵来对比探讨俄汉会话语用结构的异同。 一、礼貌的文化内涵礼貌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含义受不同文化因素作用,因而不同民族对“礼貌”的理解不相同。俄汉文化相去甚远。因此对“礼貌”一词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中的含义也存在一定异同。 (一)个人价值观和礼貌俄罗斯文化被称为“个人价值至上文化”或“个人主义文化”。个人主义表现为自我主动性、自我独立精神、自我表现力等方面。关于俄罗斯人来说,自我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个人成就、个人主权以及个人自由被视为美德而加以颂扬和推崇。正是由于这种根深蒂固的个人价值观,当俄罗斯人受到赞美时,他们会欣然接受。这是因为他们以自己为荣,不会刻意去掩饰自己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他们喜欢听恭维的话。如俄罗斯人对女性特别是年轻姑娘,见面什么都夸,从发型到服饰,从外貌到才智,从性格到举止、步履……等等,中国妇女要是听到这么多称赞,会以为你不怀好意,以为你爱上她了。一位中国女生听到俄罗斯教师表扬她Ой,какаякрасиваядевушка!时,不好意思脸红起来,连忙说Нет,некрасивая.俄罗斯教师听她这么一说,就耸耸肩走开了。这是因为在汉文化中,“自卑而尊人”是其礼貌的核心部分[1](239页)。中国人深受两千多年来封建思想的作用,“中庸之道”,“树大招风”的思想在头脑中根深蒂固,无论说话做事都避免张扬,严守谦虚原则。在谈论有关自己的事情时,通常表现出自谦和自贬,以视谦虚,他们认为欣然接受别人的赞美是不礼貌的行为。而这种自我贬抑的做法常常使俄罗斯人感到迷惑不解。 (二)隐私权和礼貌在俄罗斯社会中,讲究个人拥有的不受他人干扰的权利与自由,个人利益神圣不可侵犯,这种原则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切“礼貌准则”所包含的日常生活用语必须以此为基点,因为俄罗斯人非常尊重个人的隐私权,在交谈中忌讳诸如年龄、婚姻状况、个人收入、信仰之类的话题,认为那些纯属于个人隐私,不便询问,否则便被视为不礼貌、无教养、冒昧无礼。类似的这些问题,在中国人看来是可以随便作为话题,而且被认为是一种对他人表示关心和热情的行为,或表示双方关系不一般,并可以缩短彼此的社会距离。由于中国文化以家庭为其基础,讲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开诚布公,认为“事无不可与人言”;强调人的社会性、集体精神,强化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这种重视公开化的文化背景根深蒂固,与俄罗斯人重视私人的、个人隐私权之文化截然不同,所以产生了以上礼貌方面的禁忌,并带来双方交际中的异同。 (三)思维模式和礼貌礼貌用语还受到不同思维模式的作用。俄罗斯人的思维模式成直线型,在语言中表现为直截了当,简洁明了,并且认为这种直入主题的会话方式是礼貌的表现。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通常呈螺旋型,在语言表现中为尽量避免直截了当而采用迂回的表达方式,语言含蓄委婉,采用“暗示策略”,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做才符合礼貌准则。这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可用于解释俄罗斯与中国文化中请求和邀请语的语用异同。俄罗斯人在请人办事时,采用“请求/陈述”的方式,先直截了当地提出请求,再陈述细节。相反,中国人常常采用“陈述/请求”的方式,先述细节,再提请求。另外,这种不同的思维模式还可用来解释俄罗斯文化在邀请用语上的语用异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