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中俄边缘语的特点与其消亡的原因[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18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论述中俄边缘语的特点与其消亡原因

[摘 要]中东铁路在哈尔滨的修建,为这座城市的迅速兴起和俄化提供了先决条件。中国居民在与俄侨打交道的过程中,产生了具有哈尔滨特点中俄边缘语。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渐趋消亡,其消亡有其自身的原因

[关键词]中东铁路 俄国侨民 中俄边缘语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mid-east railway provided primmer reason forthe development and Russianization ofHarbin. During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Russian immigrants, There appeared some Russian words with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Harbin. As the time passed, these words dieddownwith its own reason.

Key words:mid-east railway; Russian immigrants; Russians Pidgin

所谓边缘语,是指出现在世界许多通商口岸的一种常见语言现象。两个或几个使用不同母语的民族试图进行交流,但由于文化、语言异同过于悬殊,双方很难进行跨文化交际。于是,为了交际的需要,双方或多方以他们的本族语言为基础,生成一种词汇不多,语法规则简单的初等语言,这种语言便是边缘语。在旧中国,这种边缘语以中英两种语言生成的“洋泾浜英语”最为普遍使用,占有绝对的使用地位。一百多年前哈尔滨的中俄边缘语与“洋泾浜英语”的特点十分相似。它产生于中东铁路修建在哈通商开埠之际的哈尔滨。本文将其命名为哈尔滨的“洋泾浜俄语”,或者通俗地说成哈尔滨的“毛子话”,这种中俄边缘语的形成、发展、消亡有其特殊的原因,走过了特殊的历程。根据1896年6月3日满清大臣李鸿章与沙俄财政大臣福特签订的《中俄密约》,东清铁路(又称中东铁路,东省铁路)在哈尔滨修筑。从1898年开始建设,到1903年从满洲里到绥芬河铁路的建成通车,其间根据《东省铁路企业续订合同》,从哈尔滨至旅顺又修建一条支线。

这样哈尔滨成为两条铁路的交汇点,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沙俄政府倚仗这条铁路企图独霸中国东北并将其纳入俄国版图,建立“黄俄罗斯”。因此,沙皇俄国以派遣护路军和输送铁路工程技术人员的名义,向哈尔滨大量移民。特别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和国内战争时期,大批不满苏维埃政权的沙俄贵族、资产阶级、富农、旧军官和知识分子来到哈尔滨,俄国侨民人数骤增,1922年达到15.5万人。俄国侨民遍及哈尔滨社会的各个领域。城市的宗教、饮食、服饰、生活习惯、建筑风格迅速地俄化,俄侨势力超过中国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居民,哈尔滨成为事实上的沙俄殖民地,是中国最大的俄侨聚居中心,有“俄侨首都”之称。哈尔滨“洋泾浜俄语”的产生是这座城市俄化的必然结果,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殖民地畸形文化的产物。俄国人经营工厂,修筑道路、房屋,买卖商品,都要与中国人打交道。于是就形成了具有哈尔滨特色的俄语,即中俄边缘语(“洋泾浜俄语”)。其语言特点有:很少有俄语词形变化,几乎不讲求语法规则;词序具有明显的汉语特征;用动词命令式代替动词的所有词形变化,用人称代词的一种变化代替该词的所有词形变化。具有汉化特征。

比如将重量单位пуд(普特)译为“布兜”,不仅好记,而且贴近语义。音义杂揉。比如将базар(市场)译成“八杂市”,既有音译“八杂”,又有汉语“市场”之意,“八杂”又有汉语五花八门之意;再比如суп(菜汤)译成“苏泊汤”,既有音译“苏泊”,又有“汤”的汉语意译,而“苏泊”又很容易联想到苏联人食用的菜汤的特征,好记又好理解,可谓别具匠心。这种中国人之间所讲的“毛子话”只能保证特定语境中低层次的交际,失去语境,就无法进行交际。这种语境对讲话人提出起码的两项要求:其一,一句话中必须是汉语词汇多于俄语词汇,而且词汇多为名词。其二,交谈绝大多数发生在哈尔滨人之间,对同一俄语词汇有比较约定俗成的用法。俄侨在哈尔滨的势力随着沙俄政府的垮台,特别是1924年以后中东铁路实现中苏共管以后渐趋衰落。日军占领哈尔滨后,其势力和地位更是一落千丈。作为殖民地统治阶级曾经使用的俄语,其优势地位被严重动摇,讲俄语的人日趋减少。随着50年代末中苏关系的恶化,最主要的是老一代哈尔滨人的相继去世,哈尔滨“毛子话”已经越来越少地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哈尔滨“洋泾浜俄语”同所有“洋泾浜”外语消亡的原因一样,是人类语言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和结果。

首先,在国际交往中,外语的使用日趋标准化,蹩脚外语无法立足。这种标准化表现为发音、词汇和语法的规范化。蹩脚外语既不实用,也难登大雅之堂,相关于蹩脚外语更低交际层次的边缘语势必被隔离在跨文化交际的大门之外。其次,极少的边缘语词汇根本无法适应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要求。以英语为例,它能成为世界上使用最为普遍的多民族交际的外语甚至是许多国家的官方语言,得益于它丰富发达的词汇系统,最新版的英文词典收词已近百万个,多为反映科技进步,社会飞速发展的最新词汇,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边缘语只能满足最基本的生活交际需要,无法适应和反映多层面、多学科、多角度的言语交际,更谈不上文字载体的科技传播功能,它的消亡可谓是语言进化中的“优胜劣汰”。再次,国民学历的普遍提高,势必提高了口语会话的水平。边缘语产生在使用人群低文化层次的土壤上。使用者没有必要也没有机会进入正规的学校学习掌握外语,而且讲边缘语的人本身的文化层次大多数较低。国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及外语修业年限的增加彻底消除了讲边缘语的条件。但是,哈尔滨中俄边缘语的消亡也有其特殊的原因: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