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世界图景的实质化的特征与特点略论[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18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语言世界图景实质化的特征特点略论

提要:语言世界图景探讨的实质是现实、文化、语言三种世界图景的互动关系,其切入点是“现实的”语言世界,着眼点却是“虚拟的”文化或概念世界。语言与文化在互动中既“自构”又“互构”起相应的世界图景,它们对现实世界的“语言化”和“概念化”表达,在形式与内容两个不同平面上显现出彼此关联而又各自不同的特征特点

关键词:语言世界图景 文化世界图景 现实世界图景 思维语言

在当今俄语语言文化学(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я)探讨中,“语言世界图景”(языковаякартинамира)理论作为该新兴交叉学科认知学或认知心理学方向的核心概念和内容之一,近10余年来无不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1相形之下,俄罗斯学者的探讨成果颇丰,Ю.Д.Апресян,Н.Д.Арутюнова,Ю.Н.Карау-лов,В.Н.Телия等学界领军人物都对此做有专门著述,领域涵盖认知、心理、交际、语用等多个方向。2而国内学者的探讨则由于起步较晚,论著还不多见,尚处在厘定概念、廓清关系以及尝试性阐释等阶段,探讨视角也多限于对语言--—现实/科学二维世界图景的考察与论证,而对该二维世界图景起记录和表征之中介影响的人的思维/文化世界图景却鲜有涉及。3鉴于此,本文欲就语言世界图景与文化世界图景的关系、特别是文化世界图景的基本特征、表现形式及构成单位等作初步的研讨。  

一、“人的周围世界”与现实、文化、语言三种世界图景语言世界图景又称“语言世界模式”(языковаямодельмира)、“语言世界观”(языковоемировиде-ние)、“语言对世界的表征”(языковаярепрезентациямира)、“语言中间世界”(языковойпромежуточныймир)(Маслова2001:64)。通常认为它源自洪堡特(2000:70)提出的“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的理论假设。但就其渊源而言,笔者认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于“存在的基本准则”学说和“人是社会的造物”的思想,以及中世纪摩迪斯泰学派(модисты)提出的“思辨语法”。

因为“思辨二字拉丁文的意思就是反映现实的镜子”(刘润清1999:19)。把语言隐喻为“反映现实的镜子”,颇为形象地概括了语言学探讨中一个根本性的哲学命题--—语言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毫无疑问,语言作为物质世界中最重要的一种符号,能反映现实世界的一切。当代语言文化学探讨中常被引作经典的爱斯基摩语有关“雪”的表述,以及阿拉伯语对“骆驼”、俄语对“暴风雪”和“蘑菇”等所做的详细区分等,就充分印证着民族语言与现实世界不可分割的这种关系。然而,从洪堡特理论假设的实质看,其所谓的“语言世界观”显然不仅仅指语言所反映的现实,因为在语言与现实之间还隔着一道认知中介--—人。只有人,才会用感官来感知和认识世界,从而建构起世界知识的体系;也只有人,才能借助于语言并通过自己的意识将感知的结果传递给语言集体的其他成员。

因此,完全有理由认为,在现实情景与反映该语言现实的话语之间,有一个中间阶段,这个阶段就是与语汇即语言世界图景有关的人的思维。这就引发出另一则根本性的语言哲学命题--—语言与人,确切地说是语言与人的思维的关系问题。应当说,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远比语言与现实的二元对立关系要复杂得多。大量探讨成果表明,语言中词语所反映的并不是现实世界的事物或现象本身,而是“强加于人的”有关事物或现象的概念或观念。而概念或观念又是在人的认知即人对事物进行范畴化和定型化之基础上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这是因为:不同民族由于社会意识发展的异同以及历史、地理、民俗等的不同,对世界感知的途径、措施及结果也不尽相同。由此可见,所谓语言反映现实,其实要通过两道“曲线”方能实现:先由现实世界→人的思维世界,再由人的思维世界→语言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思辨语法的“镜子说”恐有失精确,通过人这个中介即人的思维的过滤,语言反映现实只能是一种“折射”,因此确切说这个“镜子”应该是“棱镜”。由于语言、思维与文化密不可分,并作为统一整体影响于现实世界,其相互关系可用下图略表:现实世界→思维/文化 → 语言  ↓ ↓ ↓事物或现象 概念或观念 文本或词语  这样,所谓“人的周围世界”(окружающийчело-векамир),其形式其实展现为三种不同的世界图景:1·现实世界图景(реальнаякартинамира,РКМ)--—通过人的主观能动影响所认识的世界,也称“客观世界图景”(ОКМ)或“科学世界图景”(НРМ);2·文化世界图景(культурнаякартинамира,ККМ)--—在人对世界的认知实践即范畴化过程中,由人的身体体验和心智活动所建构起来的概念系统,是人的大脑或意识(包括集体的和个体的)中对于世界形象(образмира)或世界知识(знанияоми-ре)的总和,因此也称“概念世界图景”(концептуаль-ная/понятийнаякартинамира,ККМ/ПКМ)或“文化概念世界图景”(культурно-концептуальнаякарти-намира,КККМ);3·语言世界图景(ЯКМ)--—语言通过文化世界图景所折射的现实世界,即“语言棱镜中的世界”(мирвзеркалеязыка)。“文化世界图景”之术语,最先由俄罗斯学者С.Г.Тер-Минасова(2000:38-51)提出,她在《语言与跨文化交际》一书中,着重从“跨文化”的独特视角阐述了“语言”、“文化”、“现实”三者的相互关系,以及“由语言和文化所建构的世界图景”等问题。而从事该项探讨的其他俄罗斯学者,大多则采用西方语言学文献中常见的提法--—“概念世界图景”。笔者认为,上述两种提法就其内涵而言并无实质性异同,为突出“语言”与“文化”的差异性及对比性,以及俄汉两种语言交际的“跨文化性”,本文拟采用“文化世界图景”的说法。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