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称谓系统。它是特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文化的缩影,也是人类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各民族由于语言不同、风俗习惯不同、社会制度的异同,在称谓上差别很大。在跨文化交际时,如果不了解这些异同,那就会产生交际障碍。 关键词:称谓语 异同 使用规则 称谓,也叫称呼,属于道德范畴。“称谓”一词是用来专指人际之间的称呼和叫法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称谓”的定义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支书等。”可见,称谓是用来反映人们之间相互称呼的一套名称,它强烈反映人的社会属性、人际关系的价值观念。人际交往,礼貌当先,与人交谈,称谓当先。使用称谓,应当谨慎,稍有差错,便贻笑于人。恰当、得体的称谓是良好交际必不可少的保证。正确地掌握和使用称谓,是跨文化交际中一项重要的礼仪礼节。任何社会都要进行交往,在交往中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有人际关系就必然有各种各样的称谓。中国的称谓可分为:亲属称谓、职业称谓、职务称谓、通称、姓名称谓、人称、不称等七大类。下面就俄汉称谓语的异同进行比较略论。 1 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是指对亲属成员的称呼。中国是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我国经历过漫长的封建社会,家庭结构一直是大家庭占主导地位。因此,在汉语的词汇里,称呼不同辈份的家庭成员都有专门的词。中国人十分重视血缘关系,汉语中表示有血缘关系的称谓至少要分成两种情况:直系亲属(父(母)亲、祖父(母)、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等)和旁系亲属关系(伯父(母)、叔父(婶婶)、姑父(母)、堂兄(嫂)、堂弟(媳)、伯祖父(母)、叔祖父(母)等。汉语中“直旁”关系分明,但俄语中只注重小家庭,对旁系和亲戚没有专门的词。如祖父和外祖父,祖母和外祖母,分别用дед和бабушка称呼;其次,汉语中父系和母系称谓有别,如伯父、叔叔、舅舅、姑父、姨父分得清清楚楚,但在俄语中都用дядя来称呼;又如汉语中的伯母、婶婶、姑母、舅母、姨母都称тётка(тетя);俄语里的孙子和外孙也不分,都称внук;孙女和外孙女称внучка;侄儿和外甥称племянник;侄女、外甥女称племянница;俄语里兄弟都称брат;姐妹都称сестра等等。中国的亲属称谓相当复杂,这同汉民族的传统文化、社会人员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人历来重视亲属关系和辈份尊卑,讲究男女有别、长幼有序,重视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分明。如晚辈称呼长辈就礼貌地以辈份“爷爷”、“奶奶”等称谓来代替姓名称谓,不能直呼其名。 强调父系和母系之别,对父亲的兄弟姐妹的称呼有“伯伯”、“叔叔”、“姑姑”等,对母亲的兄弟姐妹称呼“舅舅”、“姨”等。即使在长幼之间也泾渭分明,分出大小,兄弟姐妹也应礼貌地按年龄大小排序称呼,如“大哥”、“二姐”、“小妹”等。但在俄罗斯,由于人们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他们不那么强调父系和母系称呼语的区别,所以俄语的称谓系统比较模糊、笼统,区分得不细,也不够具体,他们只注意辈份之差,不注意次第之分。因此,中国人与俄罗斯人用汉语或俄语进行交际时,可能在理解上会造成一定的困难。如果离开了语境,即交际场合,中国人很难搞清楚俄语中的брат指的是哥哥还是弟弟。而“дядя”一词究竟指的是什么亲属关系,遇到这种情况都需作必要的说明,如果是“伯伯”,就得向对方解释是дядяпоотцу,说到“舅父”,就得解释为дядяпоматери。不过,俄语中也有个别表示亲属关系的名词指称“过分”具体,汉语里没有与其相对应的词。如汉语中的“儿媳妇”,公公婆婆都用这个称呼,但在俄语中却用两个表示“儿媳妇”的名词:公公用“сноха”称呼儿子的妻子,而婆婆则用“невестка”来称呼。 众所周知,亲属称谓主要是用来称呼家庭或家族中亲属成员的。但在我国,部分亲属称谓可用来称呼非亲属成员。如青少年习惯称警察为“叔叔”,其实被称谓者不一定跟称谓者的父辈相当,“警察叔叔”只是对警察这一职业男性的尊称。又如江泽民主席和军委首长称韩素云为“好军嫂”,还有“空姐、打工妹、外来妹、倒爷、款爷”等词语中的亲属称谓成份也都是指某一职业或阶层的逻辑男性或女性,失去了辈份和长幼两个要素,增加了“职业”或“阶层”的内涵。当用亲属称谓称呼与之无亲缘关系的人时,只是对对方表示礼貌和亲切,如“李阿姨”、“赵大哥”、“邓大姐”、“杨奶奶”等。而在俄语中只有少数几个亲属称谓可这样用的:Тетя! (阿姨)Дядя! (叔叔)Тетенька! (阿姨)Дяденька! (叔叔),后两个称谓是十岁以内的小孩子对陌生成年人的称呼。Бабушка!(老大娘!)Дедушка! (老大爷!)是孩子常用的对老年人无拘束、亲昵的称呼。如:Бабушка!Проходитекокну:тамместоесть·老奶奶,请到窗前,那儿有位子。 2 职业称谓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