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听力理解的信息处理过程听力理解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是听者通过声音这个载体将所传递信息进行提取、记忆与理解的过程。我们在听的过程中对所获得的信息除了应用必要的语音、语调、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外,还调动了大脑中的已存图式,即非语言知识结构进行思考、假设、揣摩意义、预测内容的发展、注意略论综合、做出判断推理、并验证和修改假设,从而理解和吸收信息,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和重新组合语言活动,重建与听者原有知识结构和以获取的旧信息相匹配的新信息,也即理解了话语者的意思。(Anderson,Lynch 1988:67)因此听力理解的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解码过程,而是一种解码过程与意义重构的有机结合,即新输入信息与听者头脑中已有知识的动态交互过程。这一听力理解过程可图示如下(根据Landolfi等1984改编): 探讨表明,听力理解过程是一种复杂的语言和思维相互影响的过程。认知心理学家把听力理解分为三个循环往复的阶段:感知处理、切分和应用。在感知处理阶段,听者把注意力集中在听力材料本身,并将所听到的声音暂时保存在短时记忆中。在切分阶段,听者把短时记忆中的语音串切分成从句、短语、单词或其他语言单位,并在大脑以心理表征的方式建构意义,储存到长时记忆中。在应用阶段,听者借助世界知识和语言知识将大脑中的心理表征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对听力材料做出正确理解。因此,听力的理解过程就是应用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即背景知识,把感知的声音通过感觉储存、短时记忆、长时记忆转化为信息的过程。实践证明,背景知识对听力理解有着显作品用,亦即听者头脑中固有图式是决定听力理解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2.基于图式理论的听力理解过程图式理论强调两种基本的信息加工模式,即“自下而上”的概念驱动和“自上而下”的资料驱动。“自下而上”是一种微观信息处理方式,是指听者从基本的语言知识入手,从音节、单词、短语、分句到句子,到语段逐步理解的方式,它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从心理学的略论来看,“自下而上”的程序是在语言认知过程中对信息的处理注重细节的特征,输入信息起始于最基本的具体图式,逐渐聚合成较高层次的图式,并结束于高层次或较大的图式,是一系列由低级向高级,即由字词解码而最终获取信息的过程。 在听力理解的过程中,“自下而上”的程序表现为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起始于最基本的具体图式--—声音辨析,然后逐步聚合成高级图式--—字词句--—语法结构--—构建语篇。反之,“自上而下”则是宏观信息处理方式,是听者利用自己的原有知识、期望、框架、构思图式等(高层次图式)预测或预期输入的信息,并对这种信息予以肯定或否定。它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突出对整体结构的识别,强调听者利用长期储存在大脑中的背景知识来略论、处理输入的信息,是一个预测、检验、证实的认知过程。具体到听力理解过程中,每当听者接受语言输入时,大脑通过各种关联不断地构建新图式或发展、丰富既存图式。例如,当听到有关车臣战争的报导时,输入的信息激活主体高层次图式,高层次图式以先前知识或经验为先导通过应用“自上而下”的加工搜索全文的主题思想,我们会将大脑中所储存的对于其领导者及该地区的历史等的对世界认知的经验背景知识调入短时记忆中以帮助我们理解听力材料。与此同时,语言输入时,以语音知识为基础的语言经验图式也受到激活,主体应用“自下而上”的加工对听力材料进行特征略论,通过词汇→句子→语篇的逐级略论不断走向高级的加工过程。由此可见,图式作为信息加工的重要因素,始终作用并贯穿在整个听力理解的信息处理过程之中。 听力理解过程就是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模式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的结果。如果图式丰富、正确且合乎实际,则辨认加速、理解加深;如果图式欠缺或不完备,则辨认迟缓、理解发生障碍。因此,不断丰富学生的图式,并尽力激活其头脑中的已有图式,对听力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图式理论在听力教学中的运用在听力理解过程中,语言知识和超语言知识对话语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听力教学中的图式,也据此分为语言图式和超语言图式。语言图式指学习者已掌握的语言知识的总和,包括语音、词法及句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超语言图式包括内容图式和结构图式。内容图式是指学习者对听力材料主体和内容范畴的了解程度,即与语言材料内容有关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语用知识和专业知识;它是人们头脑中日常生活的典型情景和不涉及专业性领域的图式,是有关文本内容的背景知识通过推理及互动而建立起来的各种知识的记忆,它是听力理解的核心和关键。结构图式是指人们具备有关篇章组织和构成方面的知识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