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广告语篇理解模型的认知探讨[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19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俄语广告语篇理解模型认知探讨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对语篇理解的不断探讨,形成了一些不同的语篇理解模型(引①)。这些模型建立在语言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基础上,并具有各自不同的理论依据。我们将结合广告这一语篇体裁介绍几种比较有作用力的模型。
  一、心理模型
  Tohnson-Laird和Garnham指出,心理模型是一种语篇信息或话语信息的心理表征,即信息是由该语篇或话语传递出来的,并包括言语交际中必不可少的所有言语交际参与者的信息。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我们想说的话,让受话人更容易理解我们所说话语的意思。人们在理解一段话时,往往从第一句就开始,此时建立的是部分表征。人们将按照这个部分表征理解下一个句子,然后根据对新内容的新理解更新模式、调整表征内容,以此再处理下一个句子,如此循环进行。下面我们来看一则莫斯科杂技团的新年演出广告:
  БОЛЬШОЙ МОСКОВСКИЙ ЦИРК
  На проспекте Вернадского с 25 декабря по 12 января
  праздничное новогоднее представление.
  Вас удивят необычайно талантливые кошки, медведия, собаки-сыщики, верблюды и неподражаемая обезьяна-Гоша.
  Вас рассмешат клоуны и волшебники.
  Начало спектаклей 11.30, 15.00 и 19.00.
  Билеты продаются в кассах цирка.
  当我们看到这则广告的标题“莫斯科大杂技团”时,就开始对这则广告语篇建立心理表征,知道这是一个杂技团的广告。正文第一句告诉了我们演出的时间、地点及原因。然后我们会对此建立一个心理表征。第二句说明了演出内容。这时,我们会在刚刚建立的心理表征中加上“演出内容”。第三、四句说的还是演出内容,我们会再把它补充到表征里。第五句将使心理表征中的演出时间更详细。最后一句话告诉我们在哪里买票。至此,我们形成了一个有关这个杂技团演出的完整心理表征,包括杂技团名字、演出时间、地点、原因、内容以及售票点,广告的信息也就被我们全部吸收了。
  二、图式理论
  很多学者都对图式(схема)进行过探讨,比如康德、皮亚杰、Bartlett等。现代图式理论是在吸收前人理论经本文由外语论文网收集整理验的基础上,随着对心理表征的不断探讨而产生的。其中以Rumelhart的图式理论作用最广。
  Rumelhart(1984)认为,我们获得的有关现实世界的知识经验,以一般概念的形式存储在我们的头脑中。这些一般的概念就是图式的基础。在记忆中被表征的知识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心理结构的网络,这个心理结构就是图式(引②)。Rumelhart的图式理论包括:
  ①图式具有变量,即组成图式的各个被表征的概念要素。比如在“购买”图式中,变量就是指买卖双方、商品、货币等概念要素。
  ②图式是一种主动计算装置。在解释情境时,图式总是努力把变量同情境相适应。而且图式会主动搜索认为有意义的信息,俄语毕业论文,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③图式具有等级结构。图式下还有子图式。例如脸的图式,子图式有眼、鼻、口等。
  我们来看下面这则广告:
  Утром. Встаём с постели и сразу к зеркалу. С затаённой надеждой всматриваемся в своё лицо. Да, возраст есть возраст. Припухшие веки, редкие реснички, вокруг глаз — сеточка морщинок. А от импортной косметики только ещё хуже. Страшная безысходность...Если так, а чего же Вы ждёте! Приезжайте в наш салон красоты “Ирина К-М”!Это родина любви и красоты!День за днём Вы обнаружите, что морщинки исчзают,俄语论文题目, кожа становится упругой, цвет лица улучшается!
  看到这个例子,我们的头脑中会立马出现两个图式,第一个是“女人照镜子”,这个图式中的变量有:时间(早上刚起床)、人物(上了年纪的女人)、地点(卧室镜子前)、事件(女人看到自己的脸上布满岁月的痕迹)。根据头脑中的经验和当前情境,我们可以推测出人物的内心反应——很沮丧。该如何解决皮肤老化的问题呢?这时广告的后半部分给出了一个解决办法:去美丽沙龙“Ирина К-М”。这时,我们构建出第二个图式——“美容院”。我们根据储存在头脑中的知识经验,在这个图式的指导下,大脑将自动搜索出与该图式相关的变量,比如人物(店员、顾客)、事件(为皮肤做护理、美容)。于是,“美容院”的图式变得具体充盈,成为“在美容院做皮肤护理”的图式。这样,该广告语篇中的信息就以图式的形式展现在了我们的头脑中。
  三、建构整合模型
  1978年,Kitsch和Van Dijk提出语篇的处理模型。他们认为在理解语篇时,人们会从语篇中抽取一系列的命题,并把这些命题组成一个连贯的语义表征。1988年,Kitsch和Van Dijk在先前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建构整合模型。该模型认为,读者对语篇理解进行自下而上的加工,其顺序是:激活字词的意义→形成命题→进行推论。建构整合模型很显然包括两个阶段:一是建构阶段。在这一阶段被激活的信息节点构成一个网络,且各节点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时的语篇表征可以说是杂乱的、不连贯的,是语篇各个层面上所有和语篇相关的成分,但却未考虑语境和上下文,所以有些成分可能并不合适,甚至还会相互矛盾。这时就需要进入第二阶段——整合阶段。在该阶段不仅保证所需信息的高度激活,还会考虑语境和上下文,激活新信息。同时从语篇表征中剔除多余的、不需要的成分,直到加工整合成一个协调连贯的整体。下面我们来看一则药品广告的例子: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