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美声教学模式初探[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建于1862年,是俄罗斯著名音乐学府之一。笔者于1999至2017年在该院系统学习了俄罗斯的音乐文化、美声演唱与教学措施,圆满修完了本科、探讨生的各类课程。留学期间,深受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浓厚艺术氛围的熏陶,深谙该院美声演唱技巧和教学模式的精髓主旨,现将他山之石引荐国人,以飨读者。(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以下简称“圣彼得堡音乐院”)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一、圣彼得堡音乐院声乐教学
  法则源于意大利正统美声学派
  当今,中国美声界部分同仁提及俄罗斯美声,认为其自成一派,并有别于正统意大利美声学派,此意偏颇。早在18世纪初叶,意大利美声教学已俨然分成两派:波伦亚学派①和拿波里学派②。直至19世纪,加尔西亚父子③集两派之所长成为教学界之翘楚,培养了一批美声歌唱家及教育家。其弟子卡米罗・爱威拉第④和多多诺夫⑤即是俄罗斯美声教学的启蒙者。此二人培育出一大批俄罗斯学生,而这批学生则把正统意大利美声唱法带到了俄罗斯。
  今美声唱法之声乐理论仍衍承加尔西亚理论旧统,本质上无改动。但世界各国在其传承中,由于受地理、自然、环境、人种、文化之别,渐次形成美声唱法的各种风格。俄罗斯受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所趋,在教学上倾向发展人声技巧之所极,在共鸣腔体上寻求更大张力,由此产生俄罗斯独特的中低音美声。曾有学者问中国美声教学的启蒙者苏石林(曾于1914―1917年在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你的唱法与教学可否是俄罗斯学派?”苏石林答曰:“我教的是在俄罗斯的意大利派。”⑥由此来看,俄罗斯美声唱法在技巧、声乐理论上并无多大创造与改进,更无俄罗斯学派之说。如果真要附会地讲有俄罗斯声乐学派的话,那也是源自格林卡、柴科夫斯基等著名作曲家为俄罗斯声乐界打造了适合他们展示声音技巧的经典著作。
  二、圣彼得堡音乐院美声
  教学模式
  俄罗斯版图虽横跨欧亚大陆,但它的确是传统意义上的欧洲国家,生活方式、历史文化与西方无异。俄罗斯在美声唱法的学习、发展、探讨中均带有西方文化的重理论、重程序、重标准化的特点。
  (一)重视美声理论的探讨
  圣彼得堡音乐院有世界上各时期最权威且最具代表性的论文、作品的译本。第一部美声歌唱措施译作早在1805年出版,⑦著名阉伶歌唱家托西的《观点》、加尔西亚的《歌唱论文大全》也均有译本。直至今日,俄罗斯国内仍著有诸多探讨美声理论的书籍,如2017年圣彼得堡音乐出版社出版,普卢尼考夫(Константин Плужников)著的《加尔西亚家族的声乐意见》一书。此书对加尔西亚的美声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有关当今俄罗斯美声教学急需改善的意见。这些探讨在俄罗斯国内有很大作用,对声乐界了解美声唱法之精髓,辨别歌唱的现象与本质、内感与外感均有理论指导影响。笔者在学习期间阅读了大量的俄译专著,对世界各地美声教学理论有了比较全面、清晰的认识,更对圣彼得堡音乐院大量收集、整理文献之举大为钦佩。
  在探讨外来美声理论文献的同时,圣彼得堡音乐院声乐教师在实践中也都比较善于应用美声理论来教学。他们的声乐教师很少应用我国声乐教学中常用的比拟手法和感觉手法。比如对于“共鸣”的教学,教师认为首先必须做好口腔共鸣(上唇声音安放点),再打开喉咙连接胸腔产生胸腔共鸣,俄语论文题目,而所谓的头腔共鸣只要找到上唇的声音安放点,即所有高音区的音色就已经存在。声乐教师在教授这些歌唱技法时,会恰当引入一些他们认为可以辅助教学的理论,如兰皮尔第的理论:“共鸣不过是放射法则的影响,不是生理上的力,它被控制在嘴唇上”⑧;美国维克托・亚历山大・菲尔兹的探讨――“头腔中的实际音响共鸣,对生理发出的良好音质如有任何重要性也是极微小的”⑨等声乐理论。由于有这些被奉为经典的声乐理论的有力支撑,老师从不会牵强地要求学生硬去找头腔共鸣,俄语论文网站,而是让学生学会正确地找到口腔中声音的安放位置。在学生进入大二或大三阶段,专业教师会建议学生去图书馆阅读相关的声乐理论书籍,以更好地理解老师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并与自己的艺术实践达到相对的统一。尽管教学上十分重视理论,但教师上课时也并非一味的说教,而是把声乐理论知识非常适当地融入自己的教学环节中。
  (二)重视课堂教学的程序化要求
  1.课堂整体教学内容的程序化
  圣彼得堡音乐院教师在上课步骤上亦有严格的程序,均以哼鸣―练声―练声曲―歌曲为序,不可随意删减。不论学生年级高低、技术优劣,均须按此程序进行课堂教学。他们认为哼鸣是歌唱的本质和核心,所有歌唱技巧的核心技术都蕴藏在哼鸣之中,它主要以练习气息、声带闭合、声音安放点为目的。练声部分则主要以开口音练习为主,练习声音在腔体里的安放。而练声曲则练习纯声乐的表现,一是与钢琴伴奏的配合,二是训练歌唱旋律和节奏。最后的歌曲部分则主要练习各个时代风格的把握,曲目的选择遵循古典―浪漫―民族―歌剧的顺序,不能随意跳跃、选择,除非初学者技巧未达到歌曲演唱要求则可省略歌曲部分。因此,圣彼得堡音乐院课堂教学的严格程序性是以技术训练的环环相扣为根本的。
  2.练声部分技术进阶的程序化
  圣彼得堡音乐院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严格的程序化。声乐教学也是处处有章可循,每一个步骤都必须遵守教学程序。他们有严谨的练声教材作教学指导,练声时基本按照《格林卡练声曲》中讲述的理论步骤进行教学。在练声技术进阶方面,男声(大号女声)以哼鸣―开口音―闭口音为序,女声则以哼鸣―闭口音―开口音为序。
  他们关于初入校的学生有严格的要求,练声时音域基本不会超过一个八度,所唱练声曲也不强调渐强减弱的处理。练声的音程进阶,首先以三度为始,在三度之内分别进行级进、长时值、跳进和装饰音练习。待其三度内技术掌握熟练后方可进行四度、五度、六度、七度、八度内的练习。在每个音程内均以级进、长时值、跳进、装饰音分别练习,以此类推。
  3.拓展音域的程序化   圣彼得堡音乐院在拓展音域方面,尤其注重音高的稳定性。通常拓展一个半音需三个月以上的时间,待其技术状态的各个层面(气息、腔体、声音安放点、音区统一等)均达到标准并稳定时,方能练下一个音高。比如:学生目前的极限音高是“E”,老师认为学生演唱的这个音已经非常稳定了,均能达到上述技术状态各个层面的所有要求,才可开始练下一个音高“E”这个音。每升高一个半音,演唱者身体内的发力状态都会随之变化,故学生刚开始拓展一个新的音高时,其气息、腔体、声音安放点及音区统一等所有技术都将随之变动。因此,老师必须花足够的时间通过大量的反复练习让学生达到这个音高的肌肉记忆,从而确保其具备这个音高所应具有的稳定技术。
  圣彼得堡音乐院经过近150年的发展,在教学上可谓是日趋完善,这种按照程序循序渐进的教学措施,使学生的基本功得到扎实、稳健的提升,教学效果十分显著。同时,大家都严格按照这种法则进行教与学,也打消了个别学生急功近利的想法。
  (三)强调学生歌唱技术的量化要求
  圣彼得堡音乐院声乐课堂教学除了上述的严格程序外,教学中还对学生有更细致的要求,那就是对学生掌握歌唱技术的量化要求。
  1.对学生掌握美声技术的适度化要求
  由于圣彼得堡音乐院的声乐教师大部分都是歌剧演员出身的,可谓是“唱而优则教”的声乐专家,对歌唱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了如指掌。因此,在教学中他们都会凭借自己身经百战的功力,准确衡量出学生歌唱中存在的问题。老师对学生的技术要求并非千人一声,而是对美声技术的适度化、标准化要求。比如声带闭合程度的标准化、打开腔体程度的标准化、声音走向的绝对化等等。当然,他们衡量学生声带的闭合程度和腔体打开的程度并非借助仪器,也不是通过学院医疗室检查声带闭合情况而定,而是教师凭借自己的敏锐听辨力来准确判断,然后要求学生达到正确的技术状态,并记住这种状态下产生的声音,无论练声或唱歌,学生在这个阶段都必须要用这种开合度完成声乐教学的任务。这种标准化的要求自始至终贯穿于声乐教学,而且这种标准化的要求是整个学院内的每个老师所共同认可和遵循的技术法则。当然,因为人的胖瘦高矮、声带的长短粗细各异,即使在标准化的技术状态下产生的效果也是千人千声。
  2.对学生掌握美声技巧歌唱水平考核的标准化要求
  因为他们对美声技术都是标准化的要求,对教学进行着程序化的步骤,所以他们的考核也同样是标准化的。每学期的期末考查以学院固定的考核委员会担任,以技巧的掌握为评分核心,以声音的良莠为评分尺度。考试曲目有:练声曲、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和歌剧选曲。根据年级和学生水平的不同来选择歌曲的难易程度。学生表现主要靠声音,即使声音有瑕疵也不会被称为问题学生,声音有瑕疵,说明工夫用少了。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比较注重声音的表现,特别忌讳学生在感情上的矫揉造作(早在1843年,格林卡就在他的《笔记》中对鲁比尼不管声音的做法进行了批评)。学院规定:若学生连续两次评分为“及格”,即3分,则学院会为学生调换教师,如果换老师后考核还是这个水平,就认为是学生自身的问题,自己经过努力后再次复核,仍不能提高的就会留级。
  3.对学生美声演唱的精致化要求
  俄罗斯的美声教学是一个复杂、精细而庞大的系统,环环相扣。学生入校时,学院会根据学生的声部情况、性别来分配学生,有时也有例外情况,但极少。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没有权利选择老师,老师也不挑选学生。
  除规定的学期期末考核外,学院不赞同学生频频上台演出,更不赞成学生参加各种声乐比赛。他们认为美声学习是一个长时间的系统学习过程,而登台演唱则必须是一个完整的、精致的、专业化的表演,过多的登台有时候并不利于学生技术的稳定发展,甚至会破坏学生系统而完整的专业学习链条。笔者曾有一次问专业老师何时可以推荐参加比赛,老师笑着问:“你认为考到多少分可以参加?”我说:“是满分‘5’分吗?”老师说:“不,是‘6’分。”由此看来,圣彼得堡音乐院对自己培养的学生可谓是精益求精,力求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圣彼得堡音乐院这种对歌唱技术的量化要求,便于学生打下坚实的声乐基础,对完善声乐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技术上的标准化、教唱著作的固定化、程序上的整齐化背后往往容易产生呆板模仿的负面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学生对音乐本身的感受。
  三、教师在教学中的影响
  圣彼得堡音乐院以培养高尖端音乐人才为目标,对学生的要求几近苛刻,而对教师的要求则十分宽松。那是因为,教师当初进入学院时已经达标了,他们进来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学生,其他事都必须“置之度外”。
  1.声乐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影响
  学院不太要求声乐教师每年专业论文,不强求公开课,也不规定教师每年必须开独唱音乐会,只要求他们认真教课,学院仅通过考核他们的学生来衡量他们的教学成果。因此,声乐教师上课前都会做足工作,在课堂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他们在课上都表现出极强的自信和权威,并严格按照一贯的程序进行授课,学生不理解时可以向教师阐述自己的想法,但决不允许向教师叫板、挑战,不到考试结束,学生不得以任何理由提出更换教师的要求。
  由于学院的声乐老师都是舞台和讲台“双栖式”的专家,他们几乎都是有着深厚歌唱功力的歌唱巨匠。学院会为声乐教师提供各种各样的展示平台,组成演出团到世界各地进行巡演。笔者在校期间,自己的专业老师就去过英国、德国、美国等巡演。每次回来,他就把此行的见闻趣事,所到国家观众的声乐审美情趣与我们分享,让学生了解世界前沿的声乐发展动态。
  2.艺术指导在教学中的分工合作
  学校给每个声乐老师配备固定的钢琴伴奏老师,每节课都陪同声乐老师一同上课。学生的歌曲演唱从头至尾都有钢琴伴奏,所以经过长时间的声乐教师技术处理、感情处理和钢琴伴奏老师的弹奏,学过的歌曲都深深地印刻在学生的脑海里。因此,当学生一听见所学歌曲的钢琴伴奏,课上老师要求的技术状态和伴奏老师弹奏的每个和弦都会出现在大脑里,这样就把歌唱技术、感情处理和钢琴伴奏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了。虽说伴奏老师十分了解学生的声乐情况,但他们绝不会为学生讲解声音上的问题。即便是学生想征求一下他们对自己演唱的建议时,伴奏老师都会说:“你要问你的专业老师。”   当学生进入探讨生阶段学习时,声乐教学内容里会插入歌剧重唱片段的排练,这时学生都会有一位艺术指导老师。艺术指导则会根据剧情的需要稍微提及声音在分句中的应用和演唱者之间的协调,但关于学生演唱的技术状态不会提出具体的要求。这是为了避免每个老师之间的不同要求而造成学生学习中的混乱,所以老师之间的分工非常明确,从而达到教学要求的清晰、准确。
  3.声乐教师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
  圣彼得堡音乐院的声乐教师,可谓是千里挑一的行家里手,他们都是在舞台上有很多实战经验的歌唱演员和备受业界尊重的歌唱大家,声乐老师之间关于声乐基本演唱理论和技巧措施不怎么需要交流,因为他们本身之间就不存在异议,相互认同。即使在观念上有一些分歧,也不会带到课堂,更没有门派之争。但教师会特别重视自己学生在期末考试时发挥的水平及最后评委会打出的分数。如有异议,教师在当天考试结束后就会与评委讨论。学生也允许到其他老师那里听课,但要得到听课老师的批准。在跟随自己的专业教师学习时,学生上完课可以不离开课堂,听教师给其他学生上课。教师有自己的好友沙龙聚会,他们会选取适合的场合举办自己的高年级学生演唱会,和同行好友交流。当某位学生因为考核后更换到自己门下学习时,教师首先听学生演唱,然后就会询问前一个老师的教学手段,总结出问题所在,并设计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师之间彼此认同,从学生自身找问题,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解决问题。
  圣彼得堡音乐院引进专业教师时的“高门槛、高标准”要求,确保了专业教师整体上的高水准、高质量优势,有力保证了整体教学水平的延续和提升;而专业教师引入后的宽松要求,又为专业教师集中精力搞好教学打消了后顾之忧;成立考核委员会不仅确保考评工作的公正性、透明性、权威性,同时也是对专业教师的有力监督;低年级学生不参加任何形式的演出和比赛,使之能够心无旁骛地一心向“学”;而选拔高年级优秀学生参加比赛,不仅减少或避免了学生的侥幸心理和功利心,还有利于促使学生稳扎稳打地积淀声乐基本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声乐人才。
  综上所述,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院的美声教学乃传承正统意大利美声唱法,其美声教学注重专业理论探讨和应用,通过程序化、标准化的教学模式来达到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技巧的培养,从而使教学效果具有稳定性、专业性的特点。圣彼得堡音乐院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声乐人才,带有典型的重“专才”的西方文化色彩,尽管与中国文化重“通才”的教育理念有所不同,但这种教学模式在培养声乐人才方面确实卓有成效,一大批优秀的俄罗斯歌唱家、声乐大师乃至世界各地的声乐人才都曾到这里深造,并由此成就了后来的声誉。
  注 释:
  ①波伦亚学派以皮斯托基(Pistocchi,1659―1726)为代表,以关注华丽的技巧而著称。
  ②拿波里学派以波波拉(Porpora,1686―1766)为代表,其学派以演唱深刻真挚而著称。
  ③加尔西亚(M.Garcia)父子为巴黎音乐学院声乐教授。1847年出版《歌唱艺术论文大全》。
  ④卡米罗・爱威拉第(1824―1899),比利时歌剧男中音,培养了一大批享有盛誉的俄罗斯歌唱家及教师。
  ⑤多多诺夫(Dodonov,1837―1914),俄罗斯男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曾于1862―1863年跟随加尔西亚深造,并于1864年跟随兰皮尔蒂深造。
  ⑥郁庆五《追念苏石林先生》,《人民音乐》1996年第4期。
  ⑦曼弗列迪尼(V.Manfredini,1737―1799)著、杰赫齐亚列夫(С.Дeхтя рв,1766―1813)译 《和声法则》中第三部分《学习歌唱的主要规则》。
  ⑧弗・兰皮尔蒂等著、李维渤译《嗓音遗训》,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年版。
  ⑨维克托・亚历山大・菲尔兹著、李维渤译《训练歌声》,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侯云龙 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