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语文教育历史探讨(1861-1976)[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2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中国语文教育是我国外国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1861至1976年间的德语文教育历史探讨对象,从教育政策、实施主体及教材编写与出版三个维度来考察我国晚清、民国及新中国成立至“文革”结束三个阶段的德语文教育历史演变过程,梳理并略论各阶段我国外语教育政策中有关德语文教育的规定,探索实施德语文教育的主体特征和办学动因,挖掘历史上与德语文教育相关的人和事,点面结合,还原德语文教育在各历史阶段的原貌,勾勒出该时段我国德语文教育从基础教育阶段为主逐步向高等教育阶段迁移的过程,为我国今后德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历史经验借鉴。 本文分六个章节,除绪论和结语两个章节外,主体部分包括四个章节。第二章论述晚清时期德语文教育实施主体--我国自主创办的官办方言学堂、洋务军事学堂、技术实业学堂和晚清大学堂以及德国在华创办的教会学校、技术学校、德华学校和高等学堂,德语论文题目,略论其办学背景、办学动机、师资力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法及办学特色,追溯德语文教育在中国的起源,并从教材编写与出版方面来进一步推测当时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措施。 第三章在梳理民国时期我国德语文教育政策的基础上,论述已延伸至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层面的德语文教育实施主体多样化的办学模式,略论其办学背景、办学目的、师资力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措施等,研讨民国时期开展德语文教育所希冀满足的各类需求,重点考察德文系作为独立系科在高校的确立和发展过程以及德语作为一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语言所处地位的演变。此外,通过对民国时期的德语文教材出版物的统计与略论来进一步获得对该时期德语文教育更为深刻的认识。 第四章将焦点放在新中国成立至“文革”结束期间的德语文教育,德语毕业论文,结合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略论我国中学外国语学校开展德语文教育的社会背景、办学动机及办学特色等,再现德语文教育在综合性大学、外语院校、外贸院校及师范院校所经历的跌宕起伏的曲折发展过程,略论政治环境及苏联模式给德语文教育所带来的制度、内容、措施和手段上的变化,梳理该时期我国在德语师资队伍建设、德语教学大纲制定、教材编写、词典编纂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阐释教材中所折射的“外语学习为政治服务”的宗旨,归纳出这一时期德语文教育的特色、成绩与不足。 第五章再一次从教育政策、实施主体和教材编写与出版三个维度对晚清、民国及新中国成立至“文革”结束三个历史阶段的德语文教育进行纵向对比与略论,阐明各历史阶段德语文教育的时代特征及其局限,勾勒出我国德语文教育从晚清至“文革”结束的百余年间的发展脉络。本文最后指出,德语文教育历史探讨对我国今后德语文教育发展有着丰富的启示,从教育政策的整体规划、中等教育阶段的德语文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的德语文教育三个方面予以展开,建议从国家战略和人才需求出发对我国德语文教育进行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在规范中学德语文教育的基础上,处理好中学德语文教育和高校德语文教育之间的衔接问题,探究高校德语文教育分类别、分层次、多元化的培养模式,促进我国德语文教育事业良性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国德语文 教育历史 教育政策 办学主体 教材出版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H33-4
【目录】:

致谢5-7

摘要7-9

Abstract9-13

1 绪论13-20

1.1 探讨动机13-14

1.2 探讨对象14-16

1.3 探讨近况16-18

1.4 探讨措施18-19

1.5 探讨框架19-20

2 晚清时期的德语文教育(1861-1911)20-74

2.1 德文教育在中国的起源20-23

2.1.1 外文教育的起源20-21

2.1.2 德文教育的起源21-23

2.2 教育政策23-27

2.3 实施主体27-65

2.3.1 我国自主创办的学校27-50

2.3.1.1 以培养外交及翻译人才为主要目的的官办方言学堂27-35

2.3.1.2 为学习德国军事而创办的洋务军事学堂35-39

2.3.1.3 实业教育的先行者--技术实业学堂39-44

2.3.1.4 晚清大学堂设立德语语言文字科44-50

2.3.2 德国在华创办的学校50-65

2.3.2.1 教会组织的办学活动51-58

2.3.2.2 为殖民地服务的技术学校58-59

2.3.2.3 殖民地之外的德华学校59-60

2.3.2.4 谋求完备的在华办学体系--高等学堂60-65

2.4 教材编写与出版65-70

2.4.1 总体概述65-67

2.4.2 个案略论67-70

2.4.2.1 教科书67-69

2.4.2.2 工具书69-70

本章小结70-74

3 民国时期的德语文教育(1912-1949)74-136

3.1 教育政策75-78

3.1.1 中等教育阶段的德语文教育政策75-76

3.1.2 高等教育阶段的德语文教育政策76-78

3.2 实施主体78-110

3.2.1 中等教育79-84

3.2.1.1 中学德文教育的重镇--同济大学中学部79-81

3.2.1.2 具有作用力的教会学校81-84

3.2.2 高等教育84-108

3.2.2.1 语言文学教学85-97

3.2.2.2 第一外国语教学97-98

3.2.2.3 专用语教学98-101

3.2.2.4 第二外国语教学101-105

3.2.2.5 “德语语言文学/自然科学专业”教学105-108

3.2.3 社会教育108-110

3.3 教材编写与出版110-132

3.3.1 总体概述110-111

3.3.2 个案略论111-132

3.3.2.1 工具书112-117

3.3.2.2 教科书及教辅117-125

3.3.2.3 学习期刊125-132

本章小结132-136

4 新中国成立至“文革”结束的德语文教育(1949-1976)136-171

4.1 教育政策138-147

4.1.1 中学德语教育政策138-140

4.1.2 高校公共德语教育政策140-141

4.1.3 高校德语系教育政策141-147

4.1.3.1 宏观政策141-143

4.1.3.2 教学大纲143-147

4.2 实施主体147-159

4.2.1 中等教育147-149

4.2.2 高等教育149-159

4.2.2.1 综合性大学150-154

4.2.2.2 外语院校154-158

4.2.2.3 外贸院校158-159

4.3 教材编写与出版159-168

4.3.1 总体概述159-161

4.3.2 个案略论161-168

4.3.2.1 教科书及教辅161-167

4.3.2.2 工具书167-168

本章小结168-171

5 三个历史阶段:德语文教育的对比考察171-191

5.1 教育政策的历史沿革171-174

5.2 实施主体的变迁174-184

5.2.1 办学主体与模式175-178

5.2.2 办学动因178-180

5.2.3 师资力量180-181

5.2.4 教学内容及措施181-184

5.3 教材编写与出版成果对比184-187

5.4 对今后德语文教育的启示187-191

6 结语191-193

附录193-202

晚清至“文革”结束德文出版物总表(1861-1976)193-202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