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奥地利当代女作家伊尔莎·艾兴格(IlseAichinger,1921-)被视为“德语文学中的边缘人”,而从未成为德语文坛瞩目的焦点,德语论文题目,虽然她的创作成就早已受到肯定。
艾兴格的小说以寓意方式揭示现实,研讨人的存在问题。尽管在作家的创作生涯中,其小说在内容与形式上不断发展变化,但“边缘人”的书写却是贯穿其整体创作的主题。
本文从“边缘人”概念的界定入手,选取作家的长篇小说《更大的希望》、短篇小说《镜中的故事》、《月亮的故事》、《我的稻草父亲》和《古老的爱》,略论小说中典型的边缘人形象,挖掘艾兴格笔下边缘人的生存特征,研讨作家边缘写作的独特艺术形式。
本文正文部分分为四章。
第一章,借助社会学探讨成果对“边缘人”概念进行界定,阐述边缘人形成过程和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代德国小说中的具体人物形象,对文学边缘人进行分类探讨,并探析作家创作这类人物形象的原因与意义。
第二章,联系艾兴格的生活经历,论述其身份的边缘性。因具有一半犹太血统,艾兴格被纳粹种族法案划归为“一级混血儿”,德语论文范文,在二战中受尽屈辱与迫害,身心遭到重创。战后她开始文学创作,并应邀加入“四七社”,但在以男性作家主导的德语文坛,她的著作未受到足够重视。因此,“半犹太”血统与“女性性别”构成了艾兴格写作时的边缘性身份。
第三章,将艾兴格小说中的边缘人分为三类群体进行略论。对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年龄歧视的批判贯穿艾兴格的全部著作。据此,这三类边缘人群体为惨遭纳粹种族迫害的犹太儿童群体、身处男权社会边缘的现代女性群体、被青年人忽视、排斥的老人群体。这些边缘人以逃离作为摆脱生活枷锁的生存方式,承受着从外在生存到内在心灵的双重孤独,最终走向死亡,实现灵魂的拯救。
第四章,从“意象之谜”、“沉默之力”、“视角之妙”和“时间之思”这四个方面,略论艾兴格的叙述手法,阐述其边缘写作的艺术表现形式,以揭示小说的深刻意蕴,展现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伊尔莎·艾兴格 身份 边缘人 边缘人群体
致谢5-7 摘要7-9 Abstract9-13 引言13-21 1 边缘人主题的外部探讨21-31 1.1 社会学范畴内的边缘人21-26 1.2 边缘人在文学著作中的典型表现形式26-31 2 伊尔莎·艾兴格的边缘性身份31-43 2.1 “半犹太”混血儿的边缘身份31-37 2.2 女性的边缘处境37-43 3 伊尔莎·艾兴格小说中的边缘性人物形象43-74 3.1 边缘人群体概览43-58 3.1.1 儿童43-50 3.1.2 女性50-54 3.1.3 老人54-58 3.2 边缘人的存在特征58-74 3.2.1 逃离--边缘人的存在方式58-65 3.2.2 孤独--边缘人的精神困境65-69 3.2.3 死亡--边缘人的灵魂拯救69-74 4 伊尔莎·艾兴格边缘写作的艺术形式74-113 4.1 意象之谜74-89 4.1.1 好望角75-78 4.1.2 签证78-79 4.1.3 星星79-81 4.1.4 镜子81-83 4.1.5 自然意象与动物意象83-89 4.2 沉默之力89-95 4.3 视角之妙95-109 4.3.1 儿童视角--童眸里的真实95-105 4.3.2 第二人称叙述形式--震撼下的心灵共鸣105-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