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言处于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尤其是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和网络交际的日趋频繁、便利,一种新型的语言变体—网络语言也随之诞生。互联网是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人类最伟大的文明之一,它作用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对语言的作用尤为明显。其变革促进了新语言形式的产生,网络语言就是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兴起并迅猛发展的一种新型语言变体。它不同于我们日常交流和书写的语言,这种新型语言依赖于网络虚拟空间这一特定的语境。如今,网络语言在人们的语言交际中拥有着越来越显著的地位;网络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是语言本身变革的结果,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产物,拥有自身特定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产生因素。网络语言作为现代汉语的一种变异形式,采用了一种新的语域变体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在网络交际语境中简单、快捷、娱乐性的特点需求。它具有其特殊的语言交际语境,就是本文所要提到的网络交际语言的语域的三个变量:语场,语旨和语式。语域理论是系统功能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起源于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和弗斯(J.R.Firth)的情景理论,最早由Reid(1956)所使用,后来由韩礼德(M.A.K.Halliday),哈桑(R.Hassan),格莱戈里(M.Gregory)以及马丁(J.Martin)等人进一步进行探讨和发展。1964年韩礼德创建了最早的语域框架,并提出语域包含以下三个变量:语场(field),语旨(style)和方式(mode)。由于style含义较为广泛,可译为“语体”,“风格”等,产生一定的歧义;因此1978年韩礼德将语境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借用了格莱戈里的“基调”(tenor)取代style一词,同时指出语域是情景语境的具体表现形式。本文以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语域理论为基本框架,通过对网络中出现的网络语言进行例证略论,进一步探索网络语言的生成机制。简而言之,本文以语域理论为理论基础,对网络语言的语场,语旨和语式进行了略论和探讨,旨在阐明网络语言,这一特殊的语言变体在其特殊的虚拟空间中是如何应用,兴起和蓬勃发展的。本论文由三部分组成:引言,正文和结论。第一部分是引言。首先作者对本文的探讨背景,简单概述了语域理论的三个变量和网络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作者也对网络语言的国内外探讨做了详细的介绍。本文的选题缘由,探讨措施和现实意义也得到了呈现。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一共分四章。第一章是文献综述。在这一部分作者详细地介绍了韩礼德的语域理论的定义和三个变量;同时对网络语言的发展,定义和特点做了具体的陈述。作者提出了本文中网络语言的主要的语料来源,探讨近况和选题意义,以便对未来的网络语言的探讨产生积极的引导和深思。第二章是以韩礼德的语场为理论基础对网络语言的语场进行了具体略论,语场包括专业性和非专业性;第一节介绍了网络语言专业性语场的定义和特点,并从天涯论坛中找寻了相关例子进行了略论探讨。第二节通过对“淘宝体”及其它网络流行语为例着重略论了网络语言的非专业性语场。第三章是以韩礼德的语旨为理论基础对网络语言的语旨进行了具体略论,网络交际的语旨包括网民之间所体现的权利,亲疏和平等关系;在虚拟的语境中,人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都不被呈现出来,现实中的人在网络交际中变成了“无标识”的网络对象;因此每个网民在这样的背景下都具有一定的平等性,但是这并非是绝对的平等。所以本章通过三个小节分别对网络语境中网民的权利,亲疏和平等关系进行了一一举例略论。通过对语旨的三个方面进行例证,阐释了网络语言在虚拟的网络平台上所具有的不同于自然语言的关系体现。第四章是以韩礼德的语式为理论基础对网络语言的语式进行略论。语式主要包括口语和书面语形式,本章共分了两节,分别从网络语言的词汇,句法,网络表情符号来阐释网络语言的口语语式和书面语语式,旨在略论网络语言在语言各个层面上所具有的独特性质和使用场景。第三部分是本文的结论,在此部分作者对本篇文章的探讨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通过对网络语言的语域理论框架下进行略论探讨为网络语言产生,发展和语域理论的广泛运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探讨视角;对促进网络语言的创新发展,规范探讨,语言变异,理论完善以及语言教学均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与此同时,也将有助于网络文化学,网络心理学等与网络相关的交叉学科的建立与探讨。在本章的最后,作者也指出了本文的探讨的局限性,网络语言自身的正负价值并且对日后网络语言的相关探讨提出了一些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