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舆论界对德国的认知[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2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德关系在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上既十分重要又颇为独特,就中德之间合作规模及范围而言,实可与之后的中美关系相比较。然而,相关于同时期的中美、中苏、中日关系而言,目前这一阶段中德关系并未得到探讨者们的广泛重视,对于中国人对德认知方面的系统性探讨至今更是空白。本文通过对当时读者群较大、评论性较强、舆论占有主导地位的《大公报》和《东方杂志》等报刊的系统考察,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新闻界的视角对中德关系的发展进行审视,以呈显二、三十年代中国人对德国认知情况的变迁。 除绪论和结论外,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着重介绍中国人在钦佩和羡慕的心念下的对德认知情况,包括对德国战后复兴经验的思考、德国经验给国人带来的精神鼓舞、德国军事顾问团来华后促进了中德关系的发展等。第二部分主要研讨中日关系紧张背景下的对德认知情况,包括中国人对希特勒、纳粹党、法西斯主义和其狂热追随者的态度、紧张中日关系背景下中国人对德日关系的认知情况、中国人对扩张中的德国的揣度与认知等。第三部分主要探讨民族危亡背景下中国人对德国的“致用主义”的学习,包括中国人如何被德国的法西斯独裁的高效率所吸引和启发,以及蒋介石对法西斯主义的推崇与模仿。第四部分主要讨论进入中日战争时期以后,处于国家生死存亡关头的中国人的对德认知情况,包括中国人对中日战争爆发后的德日关系、中德关系和德国在二战中表现的认知情况。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德交往从初期的友好、中期的敷衍、到后期的恶化,无论是从中国还是从德国而言,都是从自身的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总结来说,中国人对德国认知情况的变迁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德国对国人最初的吸引力在于其战后迅速的复兴。长期处于列强压迫之下、任人欺凌的中国,从德国身上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中国人梦想着通过学习和模仿,能像德国一样的迅速经济复兴、打破不平等条约、取得国际平等地位。第二,中国人眼中的德国形象从一个过于理想化的--中国人的友好无私的朋友、富强复兴的榜样,逐渐变得真实起来--一切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的狡诈的狂妄自大者。第三,由于德日关系的日趋紧密,在国人的对德态度上,无论多愤怒,始终是有所保留的。关于处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的中国人来说,必须忍辱负重,联合一切力量,因此,对德国尽可能的不用尖锐语气进行谴责,尽可能的维持中德友谊、拉拢德国。本文期望通过这一探讨,能够从新闻界的认知视角重新审视中德关系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发展历程,为民国时期对外关系史探讨做出有益的贡献与补充。

【关键词】:中国舆论界 德国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K263
【目录】:

中文摘要4-6

ABSTRACT6-10

绪论10-18

一、问题的缘起10

二、相关问题的说明10-13

三、已有探讨成果和相关材料略论13-16

四、探讨措施、架构和资料来源16-18

第一章 惊羡与敬佩--"慕德"心态下的对德认知18-42

第一节 恢复国际地位、收复失土的榜样--对德国战后复兴经验的思考18-25

第二节 从疑虑到褒扬--对一战后德国总统兴登堡的认知25-28

第三节 对一战后中德关系的重要纽带--德国来华军事顾问的认知28-33

第四节 对德国在华贸易与德国实业界来华考察团的认知33-37

第五节 从《大公报》转载的德媒报道看中德关系实质37-42

第二章 走向和平还是走向战争?--中日关系紧张背景下的对德认知42-72

第一节 对希特勒、纳粹党、法西斯主义和其狂热追随者的略论与认知42-48

第二节 中国的朋友?日本的朋友?--紧张的中日关系背景下,对德日关系的认知48-60

第三节 是为伸张公平正义、还是挑起世界战争?--国人对扩张中德国的认知与揣度60-70

第四节 国人对陶德曼调停的态度与认知70-72

第三章 钦羡与模仿--民族危亡背景下对德国的"致用主义"学习72-77

第一节 国人被法西斯独裁下的社会高效率所吸引72-76

第二节 蒋介石对德国法西斯主义的推崇与模仿76-77

第四章 期冀、拉拢与决裂--中日战争背景下的对德认知77-103

第一节 时刻牵扯着民族感情--对德日关系的认知77-82

第二节 拉拢还是敌视?--对中德关系的认知82-88

第三节 国人对德国在二战中表现的认知88-103

德语论文范文德语毕业论文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