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爲諸子時代的重要概念,思想史的核心範疇,《尚書》中"德"觀念的複雜性在於,"德"字背後始終交織著以下兩組關係,即自殷商至西周"德"觀念的成形歷程,以及漢學與宋學兩大注釋傳統對"德"觀念的解釋异同。而多數情況下,我們是將前一組關係嵌套進後一組關係中進行解讀的。因而,有必要在藉助注文詮釋"德"觀念內涵變遷的基礎上,立足於思想史與經學史的雙向思維,反向檢點我們的理解工具本身,即注文。由此,在殷周的生成過程中,"德"在誥體的語境下逐漸蘊含功能性的意味,而"德"的來源亦明顯由强調血緣宗親的祖宗恩澤演變爲破除血緣宗親的皇天眷命。在漢宋的轉化過程中,漢學傳統立足於政治話語以及"德"與"王"的所屬關係,側重於表達權力行爲和宗法原則的"德"內涵。而宋學傳統則基於心性話語乃至"德"與"民"的倚伏關係,傾向於傳遞德性修養和聖賢教化的"德"內涵。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學哲學系; 一、引言:思想史與經學史的雙向思維作爲諸子時代的重要概念,思想史的核心範疇,“德”在《尚書》諸語彙中備受關注,圍繞“德”的論争也略顯龐雜。長久以來,古文字學家已明確西周金文中存有“德”字,但對於殷商甲骨卜辭中是否已出現“德”的本字或雛形則難成定論。1然而,如果將 ,德语论文题目,德语论文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