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修订职业培训条例和培训计划,增加新兴行业的培训职业,注重未来职业探讨与预测,加强专业设置的现代性,增强“双元制”的灵敏度36-37 4. 实施项目教学法新型模式,突出个性,培养学生“关键能力”;改革实训方式,建立“学习岛”37-38 5. 关注教育弱势群体,德语论文范文,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模式,实现职教的全民化和多元化38-39 6. 重视职业学校的影响,挖掘职业学校的潜力39-40 五、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实施及其特色略论40-52 (一) 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实施40-43 1. “双元制”教育资格的获得40 2. 公司培训和职业学校教育的“双元”结合40-41 3. “双元制”管理41-42 4. “双元制”考试、认证42-43 (二) 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双元”特征43-47 1. 两个学习场所--公司和职业学校44 2. 受教育者的双重身份--公司学徒和职校学生44 3. 两种经费来源--公司和国家44-45 4. 两个主管单位--联邦政府与州文教部45 5. 两类教学内容--职业技能培训和专业理论教学45 6. 两类课程--理论课与实训课45-46 7. 两类教材--实训教材和理论教材46 8. 两类教学文件--培训章程和教学计划46 9. 两类师资--实训教师和理论教师46-47 (三) 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特点47-52 1. 教育同生产实际的紧密结合47 2. “H”型互通的各类教育形式47-48 3. 优良的师资队伍48 4. 科学的专业设置及课程设计48-49 5. 完备的法学、法规49-50 6. 公平的考试、认证50 7. 高效的教育教学措施50-52 六、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启示52-68 (一)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52-57 1. 中职地位问题52-53 2. 中职经费投入不足问题53-54 3. 中职师资队伍建设问题54-56 4. 中职办学观念、办学模式陈旧、专业设置不合理问题56-57 5. 理论探讨不能满足中职发展的需要问题57 (二) 借鉴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可行性略论57-59 (三) 几点启示59-68 1. 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职教观,德语专业论文,促成全民族职教意识的形成60-62 2. 革新传统培养模式,实行工学结合、工读交替式的灵活学习制度,走校企结合、共同发展的路子62 3. 中职的发展需要一支高质量的职教师资队伍62-64 4. 构建职普互通的立交桥式教育体系64 5. 加强职业教育法制建设,完善我国职教法学体系,确保职教健康有序地发展64-65 6. 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打破学科本位,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65-66 7. 加强就业准入管理,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完善资格认证制度66-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