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媒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2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 国家形象是人们获取信息后对一个国家所形成的印象,而新闻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利用其在广度、速度和深度上的优势,成为一国形象进入国际社会的重要通道,对人们头脑中他国印象的形成会产生直接或简洁的作用。国外受众更多地受本国媒体的作用,而旁观者对一个国家的形象的认识和对本国的看法往往截然不同。正是这些感受与思想的不同,是一个国家保持了进步的空间和可能性,它既为现实问题提供了多种可能,也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更多的参照和鼓舞。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有必要了解国外媒体是如何进行对华报道的。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德国媒体对华报道的数量明显增多,然而负面报道也相应地急剧增加。污蔑、攻击中国的不实之词屡见不鲜,报道的字里行间充斥着不友善的成见和偏见。在德国的媒体中,中国总是以一种负面形象出现在德国民众面前, 中国新疆乌鲁木齐7.5暴乱事件的爆发,将中国又一次放到了世界聚焦的舞台中央,只不过这次不是北京奥运会的辉煌隆重,也不是中国人民在地震救援中表现出来的万众一心、同舟共济,而是一次由反华恐怖分子发动的恶性暴力事件,这关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无疑有着强烈的负面效应。 本文以德国媒体为主要探讨对象,选取了德国《法兰克福邮报》、《明镜》周刊、《萨克森报》和“德国之声”(德文版)网站作为探讨样本,以7月份该相关媒体对新疆暴乱事件的新闻报道为略论数据来源,从其议程设置、报道角度、报道方式、语言应用等方面考察其传递给德国受众的信息到底有哪些,其在报道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其报道关于中国国家形象的作用。 通过对德国媒体报道内容的具体展示和略论,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在德国媒体中所呈现的形象有如下特点:1.不够全面;2.负面信息多于正面信息;3.评价态度以批判为主。根据德国跨文化交际探讨学者波尔腾(Jürgen Bolten)的生活世界(Lebenswelt)模型图,本文将从国家文化层面、媒体文化层面和个人素质层面,对德国媒体“误读”中国这一现象进行跨文化理论略论,研讨其中的深层原因。结论部分提出相关对策,以改善中国在国外媒体中的负面形象,建设更加健全的对外传播机制。

【关键词】:德国媒体 中国国家形象 乌鲁木齐暴乱事件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G206
【目录】:

中文摘要3-4

英文摘要4-8

1 绪论8-12

1.1 课题学术意义8

1.2 课题实用意义8-9

1.3 国内外探讨近况9-11

1.4 探讨目的11-12

2 中德关系12-23

2.1 中德历史关系回顾(1911 年-1941 年)12-17

2.1.1 早期中德关系12-13

2.1.2 1930 年代的中德合作13-14

2.1.3 1937 年至1938 年:德国调停中日战争的努力14-17

2.1.4 1938 年至1941 年:中德合作的终结17

2.2 当代中德关系17-23

2.2.1 中德政治关系17-20

2.2.2 中德经贸关系20-21

2.2.3 科技、文化和教育交流及军事交往等21-23

3 中国在德国媒体中的负面形象23-29

3.1 德国媒体近况23-24

3.2 中国在德国媒体中的负面形象24-29

4 德国媒体如何报道中国乌鲁木齐暴力事件29-41

4.1 事件回顾29-31

4.2 德国媒体的报道31-41

4.2.1 “乌鲁木齐”的德语翻译33-34

4.2.2 “新疆”的称谓,德语论文题目,以及与中国的关系34-35

4.2.3 “汉族人”与“中国人”的混淆35-36

4.2.4 对于热比娅36-38

4.2.5 无视生命的“暴力报道”38-39

4.2.6 “饱受压迫”的维吾尔人和“暴戾恣睢”的中国政府39-41

5 德国媒体“误读”中国原因略论41-51

5.1 国家文化层面42-45

5.2 亚文化层面,即媒体文化层面45-48

5.3 个体因素层面48-51

6 总结与建议51-54

德语论文网站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