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中德文学;关系探讨 卫茂平教授沉潜中德文学关系的清理与探讨多年,在捧献《中国对德国文学作用史述》之后,近又化育出《德语文学汉译史考辨:晚清和民国时期》(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侧月年1月出版)。至此,他循德中、中德这两条作用或流传线路,实证地对比较文学及翻译文学中一个极有意义的领域,作了立体而精深的开掘。 《德语文学汉译史考辨:晚清和民国时期》正文分三章。第一章以德国文学在中国译介的编年史为经,第二章以晚清和民国时期文学译介活动中沉淀出的一系列德语作家的介绍与略论为纬,最后一章讨论了从实证题中抽象出来的德语文学汉译史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在史述部分,卫著谨慎而清晰地勾勒出德语文学汉译活动的发生、发展过程,又精细剔析时政与图存意识对译者目光的作用,且特别点出部分译者在著作选择和译作衍述上内在于艺术的主张和感想。在作家著作译述状态的具体传述上,我们则强烈感受到卫著循史实前行的严谨与冷峻。例如对歌德译介个案的略论,不仅详述歌德著作的翻译与接受状况,检讨译介得失、与此相关的讨论,又及歌德传记的纷纷翻译出版、歌德百年忌辰之祭在中、德引出的论集,冯至探讨歌德的专著《歌德论述》,特别是直截地指出郭沫若在翻译讨论中偶见的意气用事与不太宽容,德语论文,不为名人讳,且联系当下学风,时有深切的针贬和真诚的感慨。矛头所向,也是著者力避的—那些在“具体脉络尚不清楚”的情况下“一路直奔终极目标”的“总体探讨”。在论著的第三章,卫著准确地拟定三个综论性问题,在考辨的范畴内,引翔实的资料细加对照,令人信服地廓显了上海作为出版之都在汉译德语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对德语文学所据语言略论至为透彻,既肯定英语尤其是日语的“摆渡”与“搀扶”之功,又说明自德文的直接翻译如何使这种转译渐居边缘。 其实,单看正文部分,尚不足以充分见出卫著在资料的收集与略论上所下的苦功。几乎与正文篇幅相当的四个附录,例如“德语文学汉译及评论书目”、“德语文学史论、评论书目”等,不惟令有志于中外文学关系探讨的学人惊叹于其钩沉发伏的细致与完备,即或是普通读者,也不难从中体察时下正应大力倡扬的诚恳踏实的为学之道。 如此,正文与附录两相结合,卫著兼得学术性与工具性。而更简要地概括卫著的学术价值,可以说,其核心处就在于科学而历史地理定了德语文学汉译史在晚清和民国时期的“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