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两国语篇的结构异同对比-----德语论文[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3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中德两国语篇结构异同对比-----德语论文

Abstract: As a cohesive device, the structure of causal relation in discourse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text linguistics. Starting with an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as a means of organizing discourse, this article compares narrative texts written by Chinese and German college students, with a view to uncovering the differences in using the structure. We find that the elements of causality in the German narratives are inevitably directed toward the moment of the conflict, while those in the Chinese narratives tend to elaborate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flict. The disparity is apparently related to the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of the writers.
Key words: narrative discourse; structure of causal relation; cultural difference
摘 要: 语篇中的因果关系历来受到语言学的关注,篇章语言学更是将其看做语篇连接的一个重要手段。德语论文本文除借助篇章语言学理论对作为语篇组织手段的因果关系进行略论外,还以因果关系为例,对中德两国语篇的结构异同进行了比较。最后的略论结果表明,德语语篇中因果链均指向冲突瞬间,而汉语语篇中存在大量对冲突背景的描述,这一异同显然与叙述者的文化背景有关。
关键词: 叙述语篇; 因果关系结构; 文化异同
引言
事物在人的大脑中不是混乱排列的,人在认知事物时始终努力把单个的事物看做是另一些事物的原因或结果。(Linke, Nussbaumer & Portmann, 1991)康德很早以前就指出:“所有的变化都遵循因果关系的法则”。(参见伍蠡甫, 1979)叙事学探讨把因果关系看做是叙述的支点。
Schank (1975)指出,因果链是理解语篇关联的根本。Rudolph (1976)认为,当我们把自己的经历变成经验,并通过这些经验获取对未来的认识时,以及我们设法传授经验时,我们都借助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在语篇中除了具有连接的功能之外,它还是满足和唤起听众兴趣的必要叙述手段。听众对叙述的注意往往取决于他的好奇或紧张,而事件间的因果关系是设置这两个要素的必要条件。(Todorov, 1971)
因果关系是人们认知事物和构建语篇的重要方式,具有普遍性。但当我们阅读或者倾听来自异国的叙述时,却会觉得新奇。除了内容之外,结构上是否也会有异同呢?该问题关系到语篇结构的文化约束,是本文要研讨的核心内容。
1. 探讨措施
实际参与调查的德国和中国受试各10人,为德国杜伊斯堡(Duisburg)大学学生。德国受试平均年龄24岁,中国受试28岁。德国和中国受试男性分别为7人和6人。采访时我们请受试就“吵架”主题讲他们亲身经历过的事。对受试的叙述我们进行了录音,并据录音将德语译成汉语。为便于略论,我们将语篇分成小句。
完整的语篇命题与命题之间存在着连接关系,因果关系是其中的一种。语篇中因果排列有时是因先于果,有时可以由果及因。
但不管怎么说,因果逻辑关系始终是一致的。(胡壮麟, 1994)篇章语言学对于因果连接的解释是广义的,它包括导致某结果的理由或完成某行动的目的。因果关系不一定要通过因果关系词体现,更多情况下这种关系是通过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建立起来的。为表示命题间的这种关系,我们采用了Rudolph (1981)的因果关系图:原因→结果。所有可以连接的小句我们都采用箭头作为因果关联的象征符号。
导致某种结果的可能有两个或多个原因,或者某个原因产生多个结果,由此而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的因果关系网。网中相互关联的、连续不断的箭头被称为因果链。因果链的宽度和长度分别称为“解释宽度”和“解释深度”,它们的总和则被称为“解释密度”。(Mihm,1992)语篇中的因果关系不是等值的,有些因果关系中先决条件表现比较充分,有些则表现比较弱。按照de Beaugrande和Dressler的区分,除了“原因”之外,其他的因果连接关系比较弱。下面略论中将分别用C (“原因”)、E (“促成”)、R (“理由”)、P (“目的”)表示4种不同程度的因果关系。
2. 结果与讨论
20篇语篇全部用因果关系图表示,①并根据这些因果关系图得出相应的要素。
从量上看,两组中的因果关系在语篇里占的比例相当,含有因果关系的小句分别有179句(中)和138句(德),主要因为两组语篇的长度不同。通过对解释密度的比较,汉语语篇相关小句占句子总数的43%,德语语篇相关小句占45%。中德叙述语篇在解释密度方面异同并不大。
德语叙述直接原因出现的频率比汉语高,其他较弱的因果条件则只占极少部分。汉语叙述除了“原因”这样直接的因果关联要素外,还有其他较弱的因果关联要素,如“促成”、“理由”和“目的”。
两组叙述均包含“起因”、“激烈冲突”和“结果”这样几个情节。但德语语篇在因果关联上相似,所有原因都与事件的发展有关,因果箭头分布集中,均明确指向“冲突”。冲突是吵架的结果,也是叙述的高潮,并以此为中心架构吵架故事。中国受试关注事件的总体发展,对背景描述较多。讲到吵架原因,中国受试会叙述与吵架不相干的信息。因此,汉语叙述因果箭头分布范围较广,连接较弱。现举例如下:
D1借车②
(1) Mein Vater hatte vor einiger Zeit ziemlichheftigen Streit mit meinem Bruder. /我父亲不久前和我兄弟吵得很凶。(2) Und zwar hat er seinenFührerschein gemacht /我兄弟考了驾照,(3) undwollte vom Vater das Auto haben. /想找我父亲要车。(4) Nur er war der Meinung, dass er also nachtsLeute mitnehmen k nnte als Anhalter. /只是他认为晚上可以搭人。(5) Aber mein Vater hatte wasdagegen, /但我父亲反对。(6) weil er fand, dassdies zu gefahrlich sei. /因为他认为,这太危险。(7) Und die beiden sind da ziemlich in die Wolle ger-aten. /两个人因此大吵了起来。(8) Und das hatalso so geendet, dass mein Bruder bis jetzt das Autonoch nie bekommen hat. /结果是我兄弟现在也没得到车。
儿子和父亲争吵(7)的直接原因是父亲不同意用车搭人(5、4),父亲认为这太危险(6)。下面我们用因果关系图标示其因果关系:
上图显示,吵架过程是叙述的重点,这点我们可以从解释深度和宽度看出来。其中,“大吵”(7)分别由两个因果链(3、5)说明,而它们又分别由其他的原因(2、4、6、5)来说明,从而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因果解释关系。除句(4)外,所有的命题都包含着较强的“原因”要素。本语篇中出现的现象在其他德语语篇里也得到了印证。如语篇“洋葱”:
D2.洋葱
(1) Ja, ich habe mich oft mit meinem Nachbarngestritten. /我经常和,德语论文题目德语论文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