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论文:《德语学习过程中的母语干扰现象》[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3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德语论文:《德语学习过程中的母语干扰现象》

Abstrac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learning German, the expression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German due to different thought patterns, verbal behaviors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the interference phenomenon of mother language due to the above differences are investigated. The German learners in China should first fully understand the above differences between German and Chinese in order to reduce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their mother language(Chinese) as little as possible when learning German.

Key words: verbal behaviors; cultural differences; mother tongue interference

摘 要:从德语学习的角度出发,研讨中文和德文中由于思维异同、言语行为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导致的表达异同,德语论文范文以及由于这些异同而导致的母语干扰现象。认为中国的德语学习者必须首先弄清中文和德文的这种异同,才能尽可能地减少母语(中文)在德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干扰。

关 键 词:言语行为;文化异同;母语干扰

许多外语学习者往往下意识地把母语的表达方式直接套用到外语的表达中,形成一些由于母语干扰而导致的表达错误,使跨文化交际无法顺利完成。在言语交际中,因没有达到完满的交际效果的差错,统称为语用失误[1]。对外语学习者而言, 第一大难关就是如何克服母语的干扰,从而避免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语用失误的产生。

一、母语干扰
在盎格鲁萨克森心理学中有一个术语叫做“迁徙”,常常用来表示已习得的行为方式对将要习得的行为方式所产生的促进性或阻碍性作用,在语言学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多用来表示母语的特点关于外语习得的作用,这种作用分为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2]。当外语的表达习惯和母语的表达习惯一致时,母语可以对外语习得产生积极的作用,起到很大的促进影响,即语际正迁徙。但是外语的表达习惯往往与母语的表达习惯有比较大的异同,特别是当外语和母语分属不同语系的时候,母语关于外语习得容易产生消极的作用,即语际负迁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母语干扰。
为了使外语学习者尽可能地减少母语的干扰, 外语学家们提出了一种语际对比略论的措施,通过对比母语和外语在体系上的不同,来预测外语学习者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受母语习惯作用而可能造成的错误。德文和中文分属不同的语系,语言形成和表达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不同。

二、德语学习过程中的母语干扰
1. 思维习惯不同导致的母语干扰
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离开了语言,思维就不存在;离开了思维,语言也无法存在。许多语言学家说,语言是思维的形式,德语论文网站,思维是语言的内容。为了突出语言与思维之间的紧密联系,高名凯在《语言论》中把语言和思维称为一个统一体的两个面,并把这个统一体命名为“语言•思维”[3]。
不同民族思维习惯的形成与其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有着密切联系,中国和德国在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方面有着比较大的异同,也就决定了中文和德文在词汇形成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大的异同。例如,德文中的 Schuh 和汉语中的“鞋”相对应, Hand 和汉语中的“手”相对应 , 德 国 人 根 据 构 词 法 习 惯 可 以 把 Hand 和Schuh 构成一个新词 Handschuh,德语毕业论文, 而这个词在汉语中的对应词只能是“手套”,不能说“手鞋”。这个语言现象反映了中国人和德国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关于德国人来说,既然脚可以有鞋,那么手也自然可以有“鞋”。但是关于中国人来说,“鞋”是专属于脚的表达,为了相互区分,出现了“手套”作为手的专属表达。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德文中的 Haar 在表达上既可以指“毛”也可以指“发”。但是在汉语中,对“毛”和“发”作出了明确的区分。

2. 言语行为不同导致的母语干扰
一个民族的言语行为与该民族的心理习惯有着很大的关系。 中德两国在民族特点和心理习惯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如果中国的德语学习者想当然地按照中文的表达习惯直接对应德文的句法进行表达, 就会使德国人听后有大惑不解的感觉。例如,中国人在请别人吃饭的时候, 在上菜以后习惯对客人说:“今天也没有什么菜。”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并不是真的说没有准备什么菜,而只是主人一种客气的说法,所以不能按照中文的字面意思简单地套用德文句法说成:Heute gibt es keine Vorbereitung zu Hause.而应当使用德文中的对应表达:Bitte! Greifen Sie zu! 或者 Bitte! Bedienen Sie sich! 在客人离开的时候, 主人常常说:“请您慢走。” 德文的意思是:Kommen Sie bitte gut nach Hause.
这里有一个由于中文的干扰而造成德文表达错误的例子。在一次中德两国商务洽谈中,中方为了欢迎远道而来的德国客人特别举行了一次欢迎晚宴。在德方代表刚刚开始品尝美味佳肴的时候,中方代表客气地说:“请您慢慢享用!”由于翻译误译为:Essen Sie bitte langsam.这句话在德文中的意思是:请您慢慢吃(带有认为对方吃饭的速度过快的意思)。 正赶上德方代表吃饭的速度又比较快,产生了误会造成了小小的不愉快。幸好翻译及时更正,大家才搞清楚原因。这个翻译错误形成的原因就是没有注意到中文和德文受言语行为不同的作用而存在的表达异同,是典型的由于“干扰”现象的存在而出现的错误。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