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文学论文:《德语文学探讨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3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语文学论文:《德语文学探讨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
摘 要:对2001年至2017年我国德语文学的探讨成果进行了一次综合性盘点,通过略论和梳理,得出结论认为:我国德语文学探讨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发展并不平衡。总体上讲,以作家著作探讨为盛,论文理论探讨薄弱,点上探讨较多,但系统探讨欠缺。本文在对成果略论的基础上,肯定了成绩,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就今后的探讨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德语文学探讨;概述;略论;问题与建议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德语文学探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不仅探讨成果的数量是前些年所不能比拟的,而且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与此同时,一批中青年学者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论文开始在学术舞台上崭露头角。就探讨涉及的范围看,也比以前有所拓展,但尤以作家著作探讨和小说探讨为盛,而理论探讨则相对薄弱。
本文拟对2001年至2017年我国德语文学的探讨成果进行一次综合性盘点,希望通过略论和梳理,厘清并勾勒出我国近五年来德语文学探讨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找出存在的问题与薄弱环节,并在此基础上对德语文学探讨的发展作出展望并提出我们的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一、 成果综述         
1•专著与论文    
为了对2001~2017年德语文学的科研进展情况作一个总貌上的反映和介绍,我们选取了五组数据作为参照,一是对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德语语言文学作品目录进行了检索分类,二是搜集了中国期刊网上相关论文,论文并对其进行了统计和整理,三是对权威核心期刊上本学科论文的情况作了搜集,①四是对中国期刊网和权威核心刊物上反映出的这五年期间最受关注的十位德语作家的排名情况分别进行了统计,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五个表格,本文的梳理和略论在此基础上进行。
按照中国国家图书馆的数据,我国2001~2017年间的德语文学探讨方面的专著有21部。①(见表1)但仔细查对,大多为文学著作选编或名著梗概,真正意义上的学术专著仅有7部,其中重要的有:卫茂平的《德语文学汉译史考辨:晚清和民国时期》(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该书对德语文学在中国译介的历史及相关问题进行了回顾和论述,不仅做了大量、细致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而且对中国德语文学译介的特点等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该书的问世填补了我国德语译介史的空白,在国内外国文学探讨界产生了较大的作用[1];叶廷芳的《现代文学之父--—卡夫卡评传》(时代文艺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揭示了卡夫卡成为世界文学巨星的历史、社会、民族、文化、家庭等诸多因素,扼要地概括了他的精神结构、思维方式、美学观点、主要艺术表现特征以及国内外反响;杨武能的《三叶集》(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7年版)是对他本人多年来的学术探讨成果的总结,笔触涉及德语文学探讨、翻译理论与实践以及比较文学,其中一些论文在国内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反响;陈良梅的《德国转折文学探讨》(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对统一后的德国文坛进行观察,聚焦于转折作为题材在各种文学形式中的表现;余匡复的《布莱希特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对布莱希特的非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和创作进行了讨论和略论。
值得一提的还有卫茂平的另一部作品《异域的召唤:德国作家与中国文化》(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该书由德国文坛“中国”形象的历史变迁说起,继而探析了中国文化在德语文坛的印痕;钱定平的《钢琴教师“耶利内克”》对热点作家、200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进行了评介(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就译介情况而言,过去的五年无疑属于我国译介史上出版德语文学著作最多的一个时期。共有译著237部,以小说为盛,占了各类译著的43%左右,儿童文学紧随其后,占31%。
但无需隐讳的是,重复翻译现象十分严重,这里又以小说重复翻译为甚,主要涉及到的作家是卡夫卡和歌德,主要涉及到的著作为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和卡夫卡的《审判》。过去五年中,德语文学探讨的论文不仅数量上有了明显的增加,质量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过去在权威核心刊物上鲜见德语文学的论文,现在情况已大有改观。以《外国文学评论》为例, 2001年德语文学探讨的论文为5篇, 2002年为4篇, 2003年为4篇,2004年为8篇, 2017年则为13篇。就探讨的兴趣范围看,我国学者明显对作家与著作的关注较多,就这一点而言,权威核心刊物统计与期刊网的检索结果相符。紧随其后的是小说探讨(依照权威核心期刊统计数,见表2)和流派与理论探讨(依照期刊网数据,见表3)。表4和表5均为过去五年中我国德语文学探讨界最为关注的十位作家,前者以期刊网上的检索为依据(表4),后者则在权威核心刊物的统计基础上形成(表5)。两表相互补充参照可以比对出一些有趣的现象:一是进入前十名的作家论文数量分布的异同,二是卡夫卡和茨威格似乎受到更多的非德语出身的学者的喜爱,在核心刊物作者群中,探讨卡夫卡的非德语出身的学者的论文数占卡夫卡论文总数的67%,而期刊网上茨威格的探讨人员几乎百分之百是中文出身。
2•学术研究会       
自2001到2017年,我国召开的全国范围的德语文学和中德文学关系方面的有较大作用的国际会议有:2003年10月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了“中德文学关系双边研究会”。由卫茂平和威廉•屈尔曼联手召集,上海外国语大学和海德堡大学日尔曼学系共同组织;会议得到了德国洪堡基金会和科学探讨联合会的资助。中国和德国30多名学者参加了会议。论文和讨论的议题包括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中德相互的文学作用以及所谓的“上海小说”。会议出版了由卫茂平和威廉•屈尔曼主编的论文集《中德文学关系探讨文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2004年4月,由《文学之路》编辑部和中国人民大学德语专业联合举办的“德国文学史--—死胡同或者国际日尔曼学的‘文学之路’”国际研究会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召开,德国悌森基金会、洪堡基金会、德国科学探讨联合会赞助和支持了这次会议。有30多名中、外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德国蒂宾根大学的肯佩尔教授以及斯图加特大学的托美教授分别就中世纪到18世纪以及歌德的时代以来的德国文学史,尤其对所谓的“德国特殊道路”进行了讨论;中国学者黄燎宇研讨了海涅与犹太教的关系。
2017年9月,由《文学之路》编辑部、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德语教学探讨会联合主办了“席勒逝世二百周年纪念会--—国际席勒学术研究会”,会议得到了德国悌森基金会以及德国洪堡基金会、德中学术协会赞助和支持。有40多位中外学者出席了这次会议,席勒探讨专家吕迪格•扎弗兰斯基(Rüdiger Safranski)、赫尔穆特•科普曼(HelmutKoopmann)、曼弗雷德•里德尔(Manfred Riedel)、格奥尔格•布劳恩加特(Georg Braungart)、奥特弗里德•赫费尔(Otfried Hffe)以及中国学者张玉书、魏育青、卫茂平、冯亚琳、黄燎宇、陈壮鹰、赵蕾莲等分别作了大会和小组发言,与会学者就席勒著作的主题与语言特色,席勒的美学思想,席勒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接受情况,席勒与中国文学、中国思想的接触及相互作用,席勒与莎士比亚等作家的比较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国内会议有: 2001年11月,由中国德语文学探讨学会和西南交通大学共同举办的第10届德语文学探讨年会在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召开,主题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这是我国德语文学界第一次以学术会议的形式对近年来国内外国文学界对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探讨热潮的回应,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对德语浪漫主义文学的探讨。2003年10月,由中国德语文学探讨会学会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共同举办的中国德语文学探讨学会第11届年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主题为“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的德语文学”,有3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
2017年10月,由中国德语文学探讨会和,德语毕业论文德语论文网站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