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文学史发展阶段的划分模式-德语论文[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3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德语文学史发展阶段的划分模式-德语论文

Abstract: In German literature there co-exist Austrian literature, German literature and Swiss literature. However, Austrian literature has its own course of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Learning this is of great benefit in understanding Austrian writers and interpreting their works.
Key words: literature in German; Austrian literature; Austrian history; Austrian culture
摘 要: 在德语文学中,奥地利文学、德国文学和瑞士文学并存,但奥地利文学自有其独特的发展过程和特征。德语论文明白这一点,对理解奥地利作家及解读他们的著作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 德语文学; 奥地利文学; 奥地利历史; 奥地利文化
众所周知,德国、奥地利、瑞士的德语文学都属德语语言文学范畴。无论是德国的托马斯•曼、君特•格拉斯,奥地利的卡夫卡、贝恩哈特,还是瑞士的弗里施,他们的著作都是德语文学中的瑰宝。那么,廓清德国文学、奥地利文学、瑞士文学是否有意义?
维也纳大学的德语语言文学教授温德林•施密特-登格勒先生认为,有两点理由可以说明区分奥地利文学与德国文学的必要性:1.从1806年起,奥地利历史的发展就明显地与德国历史发展不同。2.迄今为止的德语文学史编撰大多是以德国历史为线索,而没有考虑奥地利历史的特殊性,因而也没有适当地反映出奥地利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发展。
现有的德语文学史发展阶段的划分模式基本上是:中世纪的宗教文学—民间和宫廷文学—市民文学—文艺复兴—17世纪“巴洛克”文学—启蒙运动—狂飙突进运动—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印象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当代文学。可以肯定的是,奥地利的作家并不都适合这个模式。施密特-登格勒教授进一步举例说明了奥地利作家在德语文学史中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比如,他认为,格里尔帕策不是真正的古典主义者,赖蒙德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算作是浪漫主义者,莱瑙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三月革命前诗人,施蒂弗特不是现实主义作家,……[1]
对于“奥地利文学”这一问题最初的讨论开始于18世纪。其时,正值“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内哈布斯堡家族和霍亨索伦家族之间,也就是普奥之间为帝国皇位而你争我夺,奥地利人的民族意识从那时开始觉醒。从那以后,只要对于奥地利及奥地利人的文化政策自治成为现实的问题,那么对于“奥地利文学”的讨论就会重新活跃起来。
德国启蒙运动前期的领导者新教徒戈特舍德对17世纪的奥地利新教诗人大加赞赏,对奥地利中世纪的文学成就给予了肯定,这极大地鼓舞了同时代的奥地利作家。而在他之后,柏林的启蒙运动者尼可莱却严厉谴责了奥地利文学。在《德国和瑞士游记》中,他极力贬谪了奥地利文化,尤其是奥地利文学。人们对奥地利文学的评价褒贬各一。然而,不管是戈特舍德还是尼可莱,他们都承认,在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的领土上有着一种独特的奥地利文学。1782年,阿洛伊斯•布卢毛尔在他的《论奥地利启蒙运动和文学》一文中对奥地利文学在德国遭遇的“轻视”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他甚至认为奥地利文学是德语文学的中心。布卢毛尔的观点不无偏激,但他并没有道出奥地利文学的特点。
1800年左右,奥地利人开始强调奥地利精神、文化的内在特征。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政治的动荡、历史的发展自然也作用了人们对奥地利文学的评价。要么是认为存在一种独立于德语文化圈之外的典型的奥地利文学,要么主张奥地利文学是德语文学的一部分。在19世纪上半叶的对于奥地利文学的讨论中,学者们持一种明显的态度:存在独特的、具有民族精神气质的奥地利文学。
格里尔帕策被人们看作是奥地利文学第一个伟大的代表人物,也正是他在此时对“奥地利”和“奥地利文学”的特征作出了确切的总结。他认为奥地利诗人与德国诗人的区别是,奥地利人有三个特征:谦虚、健康和真诚的感情。与此相反,格里尔帕策认为德国人崇尚武力,不懂得节制,喜好苦思冥想,……[2]这三个性格特征使得奥地利人及其文学与德国人及德国文学不一样。格里尔帕策第一个对奥地利文学的特点作出了明确的定义,在以后的奥地利文学中人们一再援引他的观点,并把这三个特征当作是奥地利文学区别于德国文学的重要标志。
格里尔帕策虽然将奥地利文学和德国文学区分开来,他却并不主张把奥地利文学从德语文学中分离出来。他认为,奥地利文学是德语文学的一部分,但是一个特殊而杰出的一部分。1849年,约瑟夫•格奥尔格•德尔•巴讷尔在他撰写的中世纪惟一一部德语文学史《从古至今奥地利帝国德语民族文学》中也陈述了相同的观点。1866年,普奥之战后奥地利退出了德意志同盟,从此奥地利不再属于德意志国家范畴。然而,奥地利与德国的分裂只是政治上的分裂,在精神上却是同属的。
卡尔•埃米尔•弗兰措斯在《奥地利的德语诗人》一书中特别强调了奥地利的德意志人与德国的德意志人在精神上的同属性。这一时期的文学史探讨者大多认同奥地利文学的内在特性,但都否认奥地利文学脱离德语语言区域而独立存在,认为奥地利文学是整个德语语言圈内的“特殊发展”[3](P619)。
奥古斯特•绍尔以及后来的瓦尔特•布雷希特促进了对奥地利本土文学的探讨,同时他们也尝试着阐明奥地利文学与哈布斯堡帝国境内其他地区文学的关系以及奥地利文学与奥地利之外的德语语言文学的关系。约瑟夫•纳德勒尽管特别强调奥地利文学独有的特点,却在1918年了自己新的观点:把奥地利文学归纳进他的“大德意志文学纲领”[3](P619)中。纳德勒的观点很快获得了广泛的认可。赫尔曼•巴尔、霍夫曼斯塔尔等著名学者都赞同纳德勒的“大德意志文学纲领”的见解。霍夫曼斯塔尔致力于对“奥地利文学”的探讨,在1914至1924这十年间他了大量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他继承了格里尔帕策的奥地利文学区别于德国文学的三大标准,并进一步加以阐述。
1917年霍夫曼斯塔尔在一篇评论中描述了普鲁士人与奥地利人的区别:奥地利人能干,信仰上帝,热爱家乡,普鲁士人做作,只相信自己,国家至上;奥地利有紧密的社会组织,普鲁士社会组织松散;奥地利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而普鲁士人循规蹈矩;奥地利人延续传统思想,持久不变,而普鲁士人思想易变;奥地利人不擅长抽象思维,不喜好论辩,而普鲁士人善于抽象思维,喜好论辩;奥地利人喜好自我嘲讽,而普鲁士人自尊心强;奥地利人追求享受,而普鲁士人追名逐利。霍夫曼斯塔尔认为奥地利文学具有以下特征:1.巴洛克艺术风格在奥地利文学中一直都得到体现,这是与17世纪的历史不可分割的。2.奥地利位于欧洲的中心,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深受来自东西南北方的作用。而霍夫曼斯塔尔特别强调意大利及拉丁语地区和古希腊罗马文化对奥地利及其文化的作用。3.奥地利的地形风貌也对奥地利文学创作产生了作用。霍夫曼斯塔尔把奥地利的文学创作称作是农民儿子的诗作,而德国人却具有牧师儿子的血统。
然而,正如前面所说,霍夫曼斯塔尔认同纳德勒的“大德意志文学纲领”的观点,和格里尔帕策一样认为奥地利文学是德语文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毫无疑问,霍夫曼斯塔尔的态度是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局势相适应的。奥匈帝国的瓦解,奥地利共和国的成立,只能证明奥地利在政治上的独立,而在精神上,奥地利人有一种强烈的归属德国感。此时,有许多奥地利作家、演员和导演,如穆齐尔、霍瓦尔、莱茵哈特等来到柏林和慕尼黑,与德国的文化生活融为一体。奥地利作家委托德国的出版社出版自己的著作,由此也作用了德国的文学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赫尔曼•布洛赫在针对奥地利文学的归属这个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并由此作用了以后的探讨者。布洛赫认为,奥地利文学具有自己的特征,但是他没有把奥地利文学看作是德语文学的一部分,而是把其归纳进整个,德语专业论文德语论文范文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