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浪漫主义女性文学观的思想基础及构建过程》-德国文学论文 摘要:对于《简述浪漫主义女性文学观的思想基础及构建过程》的德国文学论文:本文旨在研讨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在国内外思想,特别是卢梭的“自然权利理论”、法国的“女权宣言”、希佩尔的“男女平等”、洪堡的“两性同体”的催生和孕育下,生成了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女性文学观,这直接作用和决定了女性文学的创作观念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自然权利理论;女权宣言;两性同体;早期浪漫主义 尽管在古希腊神话中司职文学艺术的缪斯是女性,但在现实生活中,男性一直掌握着绝对的文艺主导权和话语权,女性处于相对“失语”的弱势状态;即使在“文艺复兴时代”艺术的摇篮--—意大利和希腊,社会也并不认可女性从事文学的权利;17、18世纪的法国,虽然被称为“女性的时代”,但女作家依然没有获得平等的话语权。〔1〕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直相对落后的德国,女性写作甚至被嘲讽是“为谋生的面包而写作”,是“弄着玩玩的低等艺术趣味”。她们渴望“持续性地围绕她们个人、而非既成传统展开自我的言说”的愿望被无限期搁置,她们根本没有公开著作的机会和向公众展示艺术才华的舞台。长期被男权放逐的“缪斯”,何时才能翩然归来呢?这自然需要德国思想文化母体的自身孕育、革故鼎新,更离不开外界思想文化的激发和催生。 一、卢梭的自然权利理论和“女权宣言”的作用 启蒙思想的先驱卢梭在他的“自然权利理论”中提出的对于建构和谐两性关系的设想,成为当时妇女要求解放的主要理论根据。卢梭把人类生活分为“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而在自然状态中,两性是平等的,两性关系也是完美的,〔2〕这一理论在法国大革命后期得到了激进女权主义者的积极响应。1791年,妇女代表奥林普•德•古日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要求男女平等的宣言--—《女性市民人权宣言》,它标志着女权运动登上历史舞台。《女权宣言》斥责《人权宣言》对女性言论自由的忽视,主张自然社会状态中妇女所拥有的平等权利(特别包括话语权),这是历史上妇女第一次发出自己的声音。奥林普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只是赋予男性市民以平等权利和自由,“博爱”宣扬的也只是自由男人的团结联合,而忽视了广大妇女要求消灭男人性别特权的呼声,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究其实质仍然是一部带有浓厚男权色彩的宣言。著名学者乌拉•博克指出,“法国大革命之后的妇女运动,成为浪漫主义女性诗学中颇具解放思想的两性关系理论的重要来源。”〔3〕因为这股势不可挡的启蒙思潮,对落后的德国社会和思想产生了巨大震动和启发,并促使其迅速做出有效的反应和回答。 二、德国女性思想文化观念的本土化生成 对法国大革命充满激情和向往的德国社会思想家特奥尔多•格特利浦•封•希佩尔在《对于女性市民的改善》中,批判性地继承和发展了卢梭的“妇女教育观”。首先,他揭露妇女的传统教育是“虚伪的”,反对修道院的强制教育对她们精神思想的钳制,因为这种教育禁止她们独立地“看、听和思考”,没有“把她们教育成人”。〔4〕希佩尔主张两性平等地接受学校教育,甚至主张男女同校,并把男女教育平等与就业机会的平等联系在一起,主张女性应具有自主选择工作和受到平等奖赏的权利。其次,他认为两性不平等产生的根源是先天的生理差别而非卢梭所说的私有制,尤其是怀孕和哺乳把女性禁锢在狭小的家庭里。希佩尔批判了卢梭“女人与艺术无关”的看法。他论证了女性在智力上不缺乏天赋,而女性创作潜力被荒废、被排除在艺术领域之外,不仅是妇女个体的不幸,而且也是巨大的社会损失。他专门在《争论与反争论》一章中研讨了女性的作家身份,讽刺传统对女性写作和教育的偏见,赞美女性的语言能力和感性魅力。希佩尔的女性解放思想在当时德国具有划时代的开拓精神,他的观点和著作证明:18世纪末,德国妇女改变她们在法学和政治方面的从属性,已经成为可以想象的事情。与热情激进的希佩尔不同,威廉•封•洪堡则更多地继承并发展了卢梭的“自然法理论”,在承认两性先天有别的基础上,继续追求的两性之间的“完美关系”。他的观点占据了当时社会文化的主导地位,成为德国浪漫主义女性思想文化的源头。首先,洪堡阐述了两性自然对立的性格特征,“所有男性更多地表现出行动的主动性,所有女性更多的是痛苦的接受性”,只有两性体现为这种“矛盾的性格”,自然才能从中“造就不可估量的完整性”。洪堡的理想是“两种不完美的性理论界2017.1格”相互间有“主动性与接受性”,“人类的完美性和最高级的美”〔5〕是在两性互动中得以体现的,两性之间的相互补充是人类本质的必然要求。洪堡对于“两性同体”的构想对浪漫主义女性文学观产生了重要作用。其次,洪堡设想了市民女性的新形象。他认为,女人身上保持着一种“无名的语言”和“生活的欲望”,具有“感觉的灵魂”和“美德的统治权”。女性接受和保持了人类的本性,只有她们具有“真正做母亲的感觉”和“无条件奉献”的精神。女性以她的自然本性、爱的力量、感觉的判断力而具有性别优势。女性本身就已经接近人类理想,而以此为参照,男性必须摒弃他们不良的男性特征。再次,洪堡提出爱情和感性的有机性。他提出了应当创造和美化感性享受,精神和肉体之爱要同步发展,最终达到灵与肉相统一的最高境界。为了实现这一人性的最高目标,男人和女人应该在相互需要和互补中,帮助对方成为真正的人,同时每个人也通过对方成就自己,“他们的影响在爱的相互交融中才能实现”。〔6〕这种爱情观点对后来浪漫主义女性文学对于婚姻和爱情的阐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此外,洪堡在《对于女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女性”(Weiblichkeit)这个概念,研讨了女人的本性。正是在此基础上,弗•施莱格尔进一步发展了“女性理论”,从哲学角度深入阐释两性关系。洪堡的女性理想并非像卢梭那样建立在法学义务和政治参与的基础上,而更多的是建立在女性天生的特性基础上。洪堡将两性之间相互补充与和谐的关系加以理想化,摒弃了“厌恶女人”的传统。他以女性的“自然美德”为出发点,完全脱离了“性别斗争”的传统,直接促生了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女性文学观。 三、浪漫主义女性文学观在德国的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