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论文网:《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德母语听说教学》
【摘 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不仅是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 也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 母语听说教学的地位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但相比之西方的语文教育, 德语教学论文我国的母语听说教学起步晚经验少, 本文通过将中国听说教学与德国听说教学进行比较, 一方面希望“借他山之石以攻玉”, 另一方面深入理解我国《语文课程标准》在听说能力培养方面所作的努力, 寻找存在的问题, 研讨如何在坚持新课程改革方向的前提下借鉴与创新, 把听说教学的实践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关键词】中德; 母语; 听说教学; 比较
在我国, 传统观念认为听说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 无须像读、写那样进行系统的能力训练, 于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重读写轻听说, 古代的语文教育史料也绝少听说训练方面的内容和理论阐述。建国后,从 1950 年出版的《初中语文》“编辑大意”中提出“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明确指出了听说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到 80 年代初期, 在叶圣陶先生的倡导下,我国语文界开始对听说教学的地位进行新的审视。 到 1992 年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 试用) 》在“教学要求”中又分别对“听话能力”和“说话能力”作了更为具体的规定。再到 2001 年的新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出发, 把听说教学表述为“口语交际”。听说教学的地位正在不断提升, 并且逐渐成为了我国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但也毋庸讳言, 当前听说教学的实际状况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应试教育背景下, 教学实践中重读写、轻听说的情况至今依然存在, 而在教材建设、实际教学的展开等等问题上, 还有许多需要探讨和等待完善的地方。 相比之下, 西方的母语教育历来极为重视对听说能力的培养, 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所以本文将中国听说教学与德国听说教学进行比较, 一方面希望“借他山之石以攻玉”, 另一方面深入理解我国《语文课程标准》 在听说能力培养方面所作的努力,寻找存在的问题, 研讨如何在坚持新课程改革方向的前提下借鉴与创新, 把听说教学的实践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首先, 来看中德两国听说训练在要求和目标上的异同。在以表达为中心把思维快速转换成有声语言的说话过程中, 不仅要依靠口, 更重要的是要依靠脑。在听说训练中, 如果脱离了对学生思考的要求而仅仅强调说, 必然导致学生听说能力发展缓慢。德国母语听说教学极其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以德国巴符州制定的《完全中学教育计划》为样本, 管窥其在初中各年级中对听说训练提出的要求。《完全中学教育计划》提出“五年级: 在说方面, 学会与别人打交道, 学会表达愿望、请求, 向别人发出邀请, 摄取和提供信息; 孩子们学会听别人讲述和阅读。六年级:在说的方面, 还要求能够向别人提出要求, 能说服别人, 阐明理由, 开展小型争论。七年级: 在说的方面,要学会客观而又得体地说明自己的行为举止, 表明自己的观点。对话时要注意倾听, 要有针对性。学会在对话中申述理由; 对某事件简单表达观点。八年级: 学习区分语言表达的客观形式和主观形式, 感受不同的表达方式, 发展感知、观察和准确而又形象的表达能力, 并创造性地应用于语言实践”。从德国母语《完全中学教育计划》的相关表述中, 我们发现: 德国听说教学十分注意引导学生“思考”。 在听说活动过程中, 要求学生通过设计说话的方式和思路、来清晰表达自己的意愿或观点; 要求能从客观和主观不同的角度切入, 让对方理解自己, 抓住要点; 要求学生能从与听者的交流中获取信息, 以完善和发展表达能力。这样的听说训练, 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听说的有效性, 还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中国《语文课程标准》有关听说教学要求的表述中,“思”的要求相对较弱。第三学段( 5—6 年级) : 在交谈中认真倾听, 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 就不同意见与人商讨; 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 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 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第四学段( 初中) , 口语交际从态度、自信心、语气、语调、词汇的使用等方面做了要求, 但涉及思考的要求较少。与“思考”有关的内容仅仅有“( 听话时) 抓住要点; 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 稍作准备, 做简单发言;能听出讨论的焦点, 并有针对性地意见”等。高中阶段的要求也是大同小异。对于如何完善和发展思维训练, 我们可以从与德国母语听说教学的对比中获得一些借鉴和启示。 虽然思维训练是听说教学的本质, 但口语交际应该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听、说什么, 二是在听说时的行为与态度。当进行口语交际活动时, 尤其是面对面的口语交际, 行为应是包含在交际里面的, 而且在有些时候行为态度还是构成口语交际的主要方面, 因而口语交际时的行为和态度也是需要给予指导的。所以除了表达的内容之外, 外在的口语交际时的仪态、说话的语气、词汇的运用等等同样很重要。由于德国听说教学采用说写结合方式, 所以对口语交际外显形式的要求比较模糊, 而中国听说教学采用的是听说结合的方式, 从口语交际日常行为化的角度出发, 对口语交际的外显行为做了较为具体的要求, 通过语气、仪态的培养训练, 来更好的达到口语交际的目的, 从另一角度讲这是我国听说教学的一个亮点。另外, 中国听说教学每个学段都强调在口语交际中要有对象意识,“能注意对象和场合”,而德国听说教学在对象和场合上的要求较模糊。以上是就中德两国听说教学的要求所作的比较。但从听说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上来看, 德国母语听说教学的学习目标比之中国母语听说教学的目标要更为具体和多样。《完全中学教育计划》中提出学习的目的最终要能“复述、讲述、叙述课文故事, 角色表演;能够用口笔方式报道、记事、描述、说明; 能够掌握和别人打交道, 表达愿望、请求、邀请, 道歉、说服、要求、争论、申述等”, 目标呈现具体化、多样化、实用化的特点。而中国“九义课标”中学生需要掌握的仅局限于讲述、复述、即席讲话、主题演讲、讨论等几项,而且预设性很强, 实用性较弱。 其次, 对于听说教学的综合性问题的差异。德国母语教学大纲遵循这样的准则, 各学科的每节课都是德文课, 通过语文课与数学课、社会课以及自然科学课间的相互渗透, 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这就使得德国听说训练不再止于语文课的藩篱之内,而通过学科融合和跨学科的活动, 把听说教学提升到了一个较高的战略地位之上。中国听说教学在“九义课标”的教学建议上也提出“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因而强调口语交际的综合性是两国的共识。但在综合性方面,德国在母语教学中别出心裁地将母语教学与相同年级的外语教学相互参照, 在教学内容、交际意念、会话题材、语法描述、语法术语称谓和学习技能方面相互比照,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 有效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以及说话策略的运用, 这不仅符合学生必须应用不同的语言能力参与学习的这一现实学习情况,更符合提供机会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先进教学理念。德国母语听说教学与外语教学并举的方式,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在中国, 外语教学中听说训练的强度和重视程度历来优于母语教学, 德国母语听说教学的这一措施, 可以成为我们探究更为有效的母语听说教学的门径。 再次, 从建国以来的“听说训练”到现在的“口语交际”, 听说教学在课程取向上已摆脱了口语交际书面化的倾向, 这是中国新课程改革的一大成果。但是在纠正了过分书面化之后, 在实际教学中, 中国听说教学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过分口语化。以在新课标背景下使用的, 李莉莉主编的《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案选粹》中的《文明之星伴我行( 五年级) 》的教学实录为例, 来看时下听说教学矫枉过正之后所表现出来的过分口语化的倾向。以下是学生展示的“寒假期间客人来我家, 我文明接待客人的场面”中的一段: ( 客人的敲门声) 小华: 谁呀? 客人: 是我, 你爸爸单位的王叔叔, 找你爸爸有点事。 小华: 哦, 是王叔叔呀! 快请进! 小华: 请坐。我给您倒杯茶, 你稍等。 客人: 这孩子真有礼貌, 谢谢。 小华,德语论文题目,德语论文题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