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和汉语中的政治隐喻》德语论文 Abstract:Ever since ancient times, in both China andWestern countries, metaphors have been employed in such areas as state affairs, administration, counseling, and debate. They are used to disclose misconducts, depict relations among political parties and political strife. Politicalmetaphors have derived from many sources. The present paper investigatesmetaphors in relation to diseases, communications, climate, wars and kinship systems to demonstrate the cognitive relations between metaphor and politics. The commonalties and idiosyncrasies of political metaphor in different languages are also examin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Key words:politicalmetaphor; German; Chinese 摘 要:隐喻用于政治在中国和西方国家自古有之,它们大都用来为治国、为政、劝君、政辩服务,用于揭露时弊、论文反映政党关系、描写政治斗争等。政治隐喻的种类很多,本文主要通过调查来源于疾病、交通、气候、战争和亲属等五个领域的隐喻,来揭示隐喻与政治之间的相似性与认知关系,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讨了政治隐喻作为概念隐喻在不同语言中的共性与特性。 关键词:政治隐喻;德语;汉语 0. 引言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和认知工具,可以应用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既可以在文学著作和日常的辩论中,又可以在科技、政论文章中见到它们的身影。可以说,隐喻无处不在,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隐喻,人类的思维缺它不行。政治家喜欢使用隐喻,因而在政治领域中隐喻的使用频率很高,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可以说,自从有了政治,也就有了隐喻的使用。笔者将这种在政治中使用的隐喻称之为政治隐喻,其探讨领域涉及隐喻在政治中的影响和功能,隐喻与政治之间的相似性与认知关系,政治隐喻作为概念隐喻在不同语言中的共性与特性。 1. 对政治隐喻的历史回顾 隐喻用于政治,在中国自古有之,在许多政论文章里都可以窥见它的身影。古代从先秦时期,经汉、唐、宋,直到元、明、清,在很多有关政治教化与伦理的论著和言论里,都使用隐喻为治国、为政、劝君、政辩服务。如在先秦时期,儒教就使用了所谓的“微辞”与“春秋笔法”的政治修辞方式,在《左传》中提出“择善而从曰比”的观点,并从政治修辞的角度指出:“《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左传•成公十四年》,转引自张沛, 2004: 51)先秦时期,儒、道、墨诸家,特别是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在《论语》中使用了不少隐喻的手法来说明伦理道德及如何进行政治治理的道理。在以后的各个朝代里,隐喻在政治领域里的应用越来越多,如在汉朝时期就从政治教化的角度将“比喻”“比兴”“讽劝”(“春秋笔法”)等隐喻概念给予了综合,指出:“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周礼•春官•大师》,转引自张沛, 2004: 55)。东汉王逸在论《离骚》的文章中也指出了隐喻中本体与喻体之间的修辞关系:《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譬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楚辞章句》,转引自张沛, 2004: 55)古人之所以在许多伦理和说教的文章中使用隐喻,是与当时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分不开的。封建社会的政治压力迫使人们害怕“文字狱”,为避免“直告”,甚至干脆缄口著书。 在这种情况下,隐喻便成为一种用隐晦或委婉的方式表达某种政治观点、政治主张、伦理及治国之道的合适手段,隐喻作为一种间接言语手段的功能便被发挥到了极致。在西方,隐喻在政治领域中的使用也可以追溯到极其久远的历史。例如,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就有把统治者称为“人民的牧羊人”的隐喻,此隐喻以后又出现在《圣经》中,把统治者比喻为“善良的牧羊人”。(Münkler, 2017: 8)实际上《圣经》就是一部充满隐喻与象征的说教书籍,德语中的许多隐喻就来源于此。值得一提的是,许多领袖人物都善于应用政治隐喻,论文如马克思的作品中就使用了许多个性化的隐喻,他曾把革命形容为“世界历史前进的火车头”。毛泽东也是娴熟应用隐喻的大师,他的“纸老虎”的隐喻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甚至在国外的许多新闻媒体中也常常见到。 2.政治隐喻的范畴与功能 虽然从理论上来讲,任何方面的词语都可以用来作为隐喻使用,但作为隐喻的物体或事物却是有选择性和倾向性的,并不是随意的。这取决于各种因素,如文化传统、生活环境、约定俗成、流行与时髦、个人爱好与偏好等。由于文化传统不同,在不同的语言中使用的喻体也不尽相同。如在中国经常把罪犯比喻为狼,而在印度尼西亚人们则把刑事犯罪者比喻为鳄鱼。爱情之旅是东西方都喜欢应用的比喻,但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在应用的方式上却有细微的区别,如在西方人们把爱情比喻为陆地旅行,而在印度尼西亚人们则比喻为海上旅行。(Siahaan, 1996)但无论如何,人们都是以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或“被认为的”相似性作为隐喻的基础。鉴于某些物体或事物与政治的相似性更接近一些,也鉴于传统的或约定俗成的习惯,有些领域的词语受到人们的偏爱,因而使用的频率相对较高。在笔者对德国几种主要报刊的政论文章所做的调查中,作为隐喻使用的词语共涉及到11个领域,它们是:植物、动物、天气与自然灾害、亲属关系、身体部位、医学与疾病、戏剧、宗教、交通、建筑、军事与战争。但限于篇幅,笔者仅以其中的五个方面为例做一说明。 2•1疾病隐喻 源于疾病领域的隐喻常被用来描述政治弊端,揭露社会问题,这是因为人们常常把社会看作是一个肌体,在描写或揭露社会弊端时,常常把一些疾病与人的身体联系起来,进而将患病的肌体与社会的弊端加以联系。苏珊在其《疾病的隐喻》一书中,从社会历史的角度考察了用于描述社会、政治制度及政治结构的疾病隐喻。她把疾病按照病情的危害程度赋予了不同的政治功能,如把流行病和传染病隐喻看作是用来描绘社会混乱的修辞手法,把麻风病隐喻作为暗示社会腐败的语言手段:“在中世纪,麻风病人被看作是本论文由外语论文网提供整理,提供论文,英语论文,德语论文,论文,英语论文,留学生论文,英文论文,德语论文范文,留学生论文相关核心关键词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