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导读:本文由外语论文网留学生论文中心德语系论文专栏整理提供,本站有着丰富的留学生论文经验,服务过上万名留学生。本文简介:德国是个工业大国,但是德国的自然环境却仍然让人感到舒心怡然。德国是如何做到的?本文以其北杜伊斯堡公园为例,进行了阐述与说明。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位于德国杜伊斯堡,它的前身是一个集采煤、炼焦、钢铁于一身的大型工业基地。现在被改造为以煤铁工业背景为主的大型工业旅游主题公园。废旧的贮气罐被改造成潜水俱乐部的训练池;用来堆放铁矿砂的混凝土料场,被设计成青少年活动场地;墙体被改造成攀岩者乐园;一些仓库和厂房被改造成迪厅和音乐厅;甚至交响乐这样的高雅艺术都开始利用这些巨型的钢铁冶炼炉作为背景。站在公园内可以俯瞰整个鲁尔工业区。著名的埃姆舍尔河曾经是鲁尔工业区污染最严重的主要排污河,经过治理以后,它已变成了一条供游人泛舟游览的河流,河流滨水区的整体改造与设计使这个休闲园区充满了魅力。
1.1设计改造背景 20世纪90年代,曾经是德国最重要工业基地的鲁尔区,进行了一项对欧洲乃至世界上都产生重大作用的项目──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将旧有的工业区改建成公众休闲、娱乐的场所,创造独特的工业景观。由德国慕尼黑工大教授、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设计的杜伊斯堡风景公园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公园之一。
1.2面临问题 污染问题:场地中有大量含砷或氰化物的土壤,部分污染严重者必须全部清除。水方面,埃姆舍尔河流经整个工业区,形成了一条绵延400千米的污染带。生态方面,因为大量污染物的产生使得该区域生物稀少缺乏多样性。 经济问题:原先的厂房及设备已颇具规模,要拆除重建的成本非常昂贵;治理污染需要大量资金;公园的管理费用庞大。
2.1改造—景观设计的指导准则 最少的破坏。工厂中的构筑物都予以保留,部分构筑物被赋予新的使用功能:高炉等工业设施可以让游人安全地攀登、眺望;废弃的高架铁路改造成为公园中的游步道,并被处理为大地艺术的著作;工厂中的一些铁架成为攀缘植物的支架;高高的混凝土墙体可成为攀岩训练场……设计对场地本身进行最少的破坏,对旧有的景观结构和要素重新解释。设计也从未掩饰历史,任何地方都应该让人们去看、去感受历史。 生态准则。首先基地上的材料同时作为建筑材料和植物生长的媒介加以循环利用。工厂中的植被均得以保留,荒草也任其自由生长。厂区堆积的焦炭、矿渣也成为一些植物生长的介质或地面面层的材料,工厂遗留的大型铁板成为广场的铺装材料;第二,水的循环利用。污水被处理,雨水被收集。拉茨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工厂的历史信息,利用原有的“废料”塑造公园的景观,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新材料的需求。
2.2景观设计及改造成果 重要的构筑物得到了较好的修复和保护。如前蒂荪鼓风炉炼钢厂的遗址。 大部分景观元素的功能得到扩展和利用。废弃的铁路线路堤被处理成草地,并成为一项大的景观; 原先贮存焦煤的仓库场地被改造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另类攀援基地;一座原先拥有巨大体量的煤气罐被改造成一座水上救援训练中心;原有变电站也被改造成餐厅;碉堡似的墙体变成了山地景观中的“岩石”。在景观的意义上,原有的构筑物也产生了新的含义。 原有材料得到了充分再利用。一座45.7米高的塔楼被拆除,用拆除后的材料在原地点创造了一个开放的聚集空间:一个小型的露天剧场;曾作为工业残渣的红色混凝土被用于建造剧院、铺地材料等。不仅仅是材料费用上的节省,更加使公园本身与历史上的工业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场地内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和扩展,并且产生教育功能。 场地的历史记忆得到延续。场地完整性的保留使得该地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并产生时空上的延续。关于曾经在此工作过或对德国重工业发展有强烈记忆的游客来说,这里是过去与现实交汇的场所。 人们关于公园改造设计情况的普遍认同。据公园管理企业估计,1998 年有大约30万游客光顾了公园,这个人数以后将逐年递增。
3.1对我们的启示 尊重场地原貌和历史,不是抹杀它而是为其赋予新的意义和诠释。公园保留了场地的完整形态,经济上节省了巨大的开支,并切保留了场地的记忆,同时追加新的功能也使场地的意义得到进一步升华。 建立完整的景观序列,使部分与整体相互协调。场地本身需要景观序列,以达到内部时空及功能上的完整性;场地还要考虑周边环境,以更明确地定位与周围形成有机整体。彼得•拉茨提出的“景观句法”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措施。 设计与自然结合。场地改造要尊重自然,保护自身特有的生态体系,植被尽量本土化。 公园需推行积极的市场策略,保证活动的场所的实用性。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是从场所出发尊重游客需求,加以积极市场策略的辅助,才能赢得成功。 如何把工业遗留物变成遗产,如何延续并开发出它们的价值成为一个现实的热门话题,德国鲁尔区的经验关于我们来说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