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论文:《中国德语学习者在德语阅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3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中国德语学习者在德语阅读中的困难不仅体现为语言能力的不足,也体现为背景知识的匮乏。论文通过采用一系列教学法,如“文章选择”、“着重把握文章整体意义”、“背景知识的调动和获得”等以期对德语学习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德语阅读困难;背景知识匮乏;相应教学法

一、有关阅读理解的教学法在历史上发展
在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期内,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在外语教学法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人们并不将“阅读”和“理解”看作是紧密相关的两种活动。“阅读”作为语言四大基本技能之一被归到了“说”的范畴,并只从“大声朗读”的意义上去理解它。朗读时,如果“停顿”和“声调”是正确的,那么就可以说朗读者理解了原文。外语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只是通过大量阅读来实现。“听说教学法”和“视听教学法”同样没有将“阅读”作为其主要探讨内容。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才开始对“阅读”进行系统的探讨,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阅读和理解
阅读和理解是根据原文的要求进行的接受意义单位、理解意义单位的功能、理解总体内容、理解总体写作意图及接受原文不同的意义群落的总体顺序的活动①。理解就是能够制造相关联的上下文意义,可以用于“某种语言的理解”和“某篇文章的理解”。母语教学中,从准则上来讲,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就是培养学生阅读文章的能力,包括介绍所有文章类型以及各自用途等等。
但是在外语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包括阅读文章能力的培养,也包括语言能力的培养。同时,母语中形成的阅读能力是可以被转移到外语阅读中的。但是必须注意的是,不同语言写成的文章有其特有的语言和文化形式。也就是说,母语阅读和外语阅读是不尽相同的两种过程,对外语的掌握以及对非本土文化的熟悉程度在外语阅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三、中国德语学习者阅读德语文章的困难所在
(一)语言问题
与德语母语读者相比,中国读者并不熟悉德语文章的特点(无论是字母、单词、句子还是整个文章结构层次上的特点)。然而这些特点关于读者是否能够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假设并作出推论却是至关重要的。中国德语学习者在阅读时将绝大部分注意力放在文章的视觉信息上,如字素,词位,语法等,而他们的背景知识却很少被调动起来。这导致了其阅读速度较慢,且在阅读中少有跳跃,多有停顿。同时,他们不够清楚单词或短语的意义多样性,德语论文范文,也不完全具备根据上下文推断意思的能力。这些语言层面的“干扰”不仅会作用阅读,也会给记忆力造成限制。
(二)文化领域的问题
在培养外语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是外语能力的培养还是阅读策略的培养更为重要?对于这一问题的讨论仍在进行中。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中国的德语学习者在阅读德语文章时,很难调动起其各方面的背景知识,或者他们不具备此类知识。这样一来,轻则很难听出作者的弦外之音,重则造成“误读”现象的发生。特别是关于有一定德语水平的学习者而言,他们阅读中的困难大部分源于文化背景知识的匮乏,而不是语言方面如语法知识的不足等等。除此之外,中国读者在阅读德语文章时是应用自身文化中的意义系统来诠释文章,阅读中的困难可想而知。详细的来讲,就是:
1)中国的德语学习者和德语母语读者身处不同的社会、政治背景之外,所受的作用当然也不同。
2)中国的德语学习者和德语母语读者受不同文化传统的作用。
3)中国的德语学习者和德语母语读者生活的自然环境不同(包括气候,地貌等等)。
这一问题从德国作家卡夫卡的小说“判决”上即可见一斑。中国德语学习者和德语母语读者对书中“父子关系”的截然不同的评价就是由于两种文化不同的家庭结构、不同的“父亲”角色以及对“个性”一词的不同理解所造成的。中国读者可能完全不具备德语母语读者的文化背景知识。
(三)母语干扰问题
中国德语学习者阅读德语文章中的另一大问题就是母语干扰问题,既包括语言层面上的干扰,也包括背景知识的干扰。语言层面上的包括文章内容、文章类型、文章结构方面母语的干扰。许多德语学习者认为德语和中文之间存在“一对一”的对应关系,然而这一关系却是不存在的。而背景知识的干扰在上文中已提过。德语中有一句谚语: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风俗。不仅如此,不同的文化还决定了人们认知和评判事物和行为的标准也不尽相同。另外,德语学习者也很难意识到其母语的干扰因素,这就给文章的正确理解造成了更大的困难。
四、相应的教学法
外语阅读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满足学习者在外语文章中寻找所需信息的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能够理解文章总体内容,清楚文章的叙述角度、写作目的及各部分的功能等。下面试对相应的教学法进行略论。
(一)文章选择
所选择的文章应使学习者尽可能多的作出假设,并在阅读中证明假设的正确性;同时文章的从属性要强,学习者应当能够从文章中获得启示,看出文章从属于某个特定的社会领域,目的同样是使得学习者能够根据已知信息作出假设。这里不可忽视的两大要素是:②
1 文章应当适合学习者的外语水平
2 学习者应当尽可能多读文章,目的是能够尽快认识到从假设得出的规律性的真正存在。
另外,学习者也可以参与文章的选择。中国德语学习者可能通常不具备如对于文章作者的信息等背景知识,参与文章选择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同时学习者的阅读兴趣也会相应提高。
(二)把握文章的整体意义
如果选择的文章是片段的话,应该向学习者介绍片段前面和后面部分的大体内容,也就是说学习者必须清楚文章的上下文关系。探讨发现,德语母语读者在阅读时将注意力主要放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上等词汇单位上。而中国德语学习者既将注意力放在词汇单位上,同时也放在介词、冠词、连词等句法单位上。但是如果过于重视这些句法元素,就很难将已有的背景知识调动起来。因此应当尽力使学习者首先弄清楚文章的整体意义。在文章中上下文意思不清楚或有漏洞的部分,教师应当引导学习者去发现其中的暗示或潜意义。当然细节理解在某些情况下也是十分重要的, 如中国德语学习者中相当一部分是大学生,需要对专业书籍进行详尽的阅读。集体讨论就是一个较有帮助的教学措施,能够避免总体阅读中肤浅的、有漏洞的理解,并且能够在细节阅读中验证总体阅读中形成的假设的正确性以及阅读策略的可行性。
另外,选择性阅读③也是一个可行的措施。也就是引导学习者在阅读时并不注意所有的细节,而是只是选择性的阅读对其来说有趣的、重要的部分。
(三)背景知识的获得和调动
背景知识的获得和调动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这里说的“背景知识”包括对于字母组合(如德语中典型的字母组合str,ch, istisch, tsel, ig等等)、单词组合(主要涉及到学习者能否判断出下一个出现的单词的词性)、句子顺序(主要涉及到学习者能否判断某一句子是否已经结束了或者继续延续下去)、文章特点知识、文章结构的逻辑性方面的知识(德语主要是通过连词来表达句中或文章中的逻辑关系,当然句号和逗号也具有这种功能)以及一般常识。
除一般常识之外的前几种知识都是与德语本身息息相关的。如文章特点知识就是中国德语学习者并不熟悉的,而教师可以以几篇具体的文章为例详细得介绍一下这些特点。而“一般常识④”则包括所有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性的知识。虽然来自不同文化的读者所具有的“一般常识”中大部分是相同的,但是正是部分背景知识以及其生存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他们世界观的不尽相同。
对于前几种知识, 中国的学习者需要在学习德语的过程中来掌握。而一般常识知识在德语和中文的很多情况下都是相通的。但是不容否认的是,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都有其特有的社会文化背景,德语论文网站,所以教师应当一方面尽力引导学习者在阅读时调动原有的一般常识。另一方面应当给予国情、文化方面知识的教学以更多的重视。背景知识的缺少就会导致“误解”或“曲解”。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略论文化领域文章时,最好将其与本国文化作对比,在课堂上展开讨论。这同样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四)语法问题
在德语中不少语法结构有其特定的修辞功能,被动句就是其中一例。德语的被动句不提及行为或过程的施动者, 具有客观性、科学性的特征。为了尽可能避免阅读理解中出现的问题,在讲解语法现象时,教师不应当忽略其语用学方面的意义。如德语中情态小品词之间的相互影响,定冠词与不定冠词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