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纸质书本材料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教师与学生对不断更新增长的信息的需求。互联网的发展和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为外语学习提供了许多新的可能性,本文针对网络资源的广泛性,研讨其在德语学习中的应用,以提升德语教与学的效果。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德语;网络资源;自主学习 1 引言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相关,我们通过网络摄取信息的速度也更加的快。网络教育的各种资源不仅跨越了时空限制,而且其学习资源日益丰富、共享互动性越来越强。这使得学校教育方式变得更为灵活、更为开放:即任何人只要愿意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章节开始学习任何课程;网络教育使我们能够充分利用空余时间,随时使用身边的信息工具进行学习和交流,不断充实、提升自己,拓宽自己的知识面�D于是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就是我们现在经常看到的“低头族”。可见电子信息技术加快了我们摄取信息的速度,也使我们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更为广泛。因此单纯的“知识”不再是力量,最重要的是能通过网络懂得在浩如烟海的信息里,获取有用知识的能力。 2 我国大学德语教学的近况 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的是教师在课堂的主导影响,即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多媒体教学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当作了接受知识的容器。换句话说,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这种强调书本为中心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往往形成了老师照本宣科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比如在阅读课,强调教师逐句翻译,对较难的词汇一一作解释。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是非常明显的:课堂教学进度慢,学生能吸收的知识很少;其中最为严重的是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始终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了。现代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能独立自主,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很显然,这种模式担负不了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重担。因此迫切需要改进传统教学模式,寻找更加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效课堂模式。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电子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和越来越新德语学习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德语电子书、影视资料、新闻广播、德语学习网站和各种德语网络课程等,为我们的德语学习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源。 3 网络资源的近况 网络上的德语资源十分丰富,其内容涉及范围广泛,将语言学习所需的听、说、 读、写都囊括在内了。各类德语网站比比皆是,主要分为德语教学网站、德语媒体或机构网站等。这类德语网站向德语学习者和德语教师免费提供专业的学习素材,内容包涵德语考试,德语词汇、语音、语法练习、德语漫画 、德语视频 、歌曲、文化等,也会提供一些听力游戏等德语教程材料,内容包括新闻听力、短文听写、听德文歌曲学德语、看视频学德语等。这类德语学习网络资源主要有: 1.国内知名培训机构的德语教学网站和学习论坛,其中,比较熟悉的网站有:德语学习网站(http://de.tingroom.com),德语德国()、沪江德语(http://de.hujiang.com)。 2.德国政治相关站点:联邦议院和参议院 (http://www.bundesrat.de)、总统介绍 (http://www.bundespraesident.de)、德国政府(http://www.bundesregierung.de)。 3.德国文化、教育、科技相关网站: 德国电影(http://spielfilm.de)、柏林电影节( http://www.filmfest-berlin.de)、啤酒 (http://www.bier.de)德国葡萄酒 ( http://www.germanwine.de)、体育报道(http://www.sport.de)、体育新闻( http://www.sportschau.de ARD)。介绍德国历史相关网站 如德国历史(http://www.geschichte.2me.net)德意志帝国史(http://kaiserreich.home.Pages.de)德国当代史(1945年至今)(http://www.hdg.de )德国历史博物馆(http://www.dhm.de),�v史学网上图书馆 (http://www.uni-heidelberg.de/subject/hd/fak7/hist/cl/de)。 4.德国新闻媒体相关网站,提供了新闻文字和视频链接, 能及时的了解到新的信息,第一时间获得新的素材,突破了时空的局限。这些网站如 德新社(http://www.dpa.de )、德国电视一台(http://www.ard.de)、德国电视二台(http://www.zdf.de)、德国之声(http://www.dwelle.de)、RTL电视台(http://www.rtl.de )、电视台http://www.satl.de Satl、《焦点》杂志http://www.focus.de、《明镜》周刊(http://www.spiegel.de)、《世界报》(http://www.welt.de)。 5.德国网站搜索引擎,给我们提供新的最便捷的搜索渠道, 能更快速查阅我们需要了解的信息,(http://www.aladin.de)、(http://www.allesklar.de)、(http://www.altavista.com)、(http://www.appollo7.de)、(http://www.austronaut.ims.at )。 4 网络资源在德语中的应用 网络资源是强大的信息库,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的搜索引擎随时查询各种信息资料,为德语的教与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网络资料都是最新的资料,比大多数教科书更具有现实意义,内容也更为丰富。网络资料不仅可以供教师备课用,也可作为学生预习辅导的学习资料。比如在上学期我教德语阅读课程,我让每个同学都在上新课前,根据教师给出关键词,自己在网络上搜索一篇有关的德语原文。同学们都能独立完成收集文章的任务,并且内容丰富,而且其中发现很多有趣的文章。上课的时候,我让同学们作文章的介绍,大部分学生能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绘声绘色地用德语介绍自己选择的文章,并把不熟悉的词汇都标识出来,作重点的解释。这样的课程使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也正因为有学生们的积极主动参与,使得课程内容新颖有趣,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 在课后的复习中,我要求学生们学会在网络上找到各种学习网站和软件,充分利用在线的学习与互动,提高其自身的德语听,说,写的能力。尤其是在线的邮件或者是现在流行的微信等及时聊天软件,更打破了时空的限制,随时互通信息,给我们提供了练习德语的互动机会。即使遇到德语学习上的问题,学生们也能通过网络自己找到答案,不需要时刻离不开老师,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5 结束语 在信息时代,可以通过网络学习知识,但同时也能否认教师的地位,教师既不会被技术所替代,德语论文范文,也不应该再作为传递知识的权威。教育技术的发展永远不会替代教师角色,因为教育的根本特性就是以人育人;也就是说教师之所以是教师,在于教师能在智力、情感、个性、精神和人格等方面全面培养和塑造学生。凭借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将会从单纯的“运输”知识的繁重任务中解脱出来,更有精力和时间真正进行以人育人的活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被广泛使用,教师是主动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教师的传统角色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即逐渐由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伙伴、设计者、开发者、社会文化的诠释者、教育的探讨者,教师更多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开发。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中,教师会自然而然地专注于对信息教学系统的设计、监控、探讨和评价。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中,学生地位应该由被动的知识容器和知识受体转变为知识的主宰、学习的主体,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网络学习会变得越来越普及,越来越重要,因为如何学习者都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及时找在线名师,突破年级之间限制,去拓宽自己的学习渠道,提高学习效率。但是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局限性,网络学习也不例外。虽然总体看来对大部分学生来说,网络学习是利大于弊,但网络学习目前为止还不能取代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比如语音的教学,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同步发音,但及时能纠正错误的,最有效的还是我们面对面的老师。还有就是青少年的认知判断水平还不十分成熟,而网络信息量浩如烟海,其中还混杂有大量真伪难辨的信息,这时候往往需要教师在旁更深入的引导学生筛选合适自己的学习资源。因此网络资源在教学中起到辅助影响,学生们只有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才能使其达到更有效地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Alonso,德语论文范文, F. / López, G. / Manrique, D. / Vi?es, J. M. (2017): instructional model for web-based e-learning education with a blended learning process approach.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Volume 36 Issue 2. S. 217 �C 235. [2]Baltes, Beate (2002): E-Learning: Der Blick über den gro?en Teich. Dokumentation 4. Bundesinstitut für Berufsbildung (BIBB) �C Fachkongress. Berlin 2002. S. 1. [3]Dietrich, Stephan (1999): Selbstgesteuertes Lernen im institutionellen Kontext- Entwicklung einer neuen Lernkultur. In: PLIB-Infodienst ?Weiterbildung in Brandenburg“, Heft 2, S. 3 - 8. [4]Euler, D. (2002): From Connectivity to Community. Elektronische Medien als Katalysatoren einer Kultur des selbstorganisierten Lernens im Team. In: Spoun, S. / Wunderlich, W. (Hrsg.): Medienkultur im digitalen Wandel. Prozesse, Potenziale, Perspektiven. Facetten einer Medienkultur, Bd. 2. Bern, Stuttgart, Wien: Paul Haupt., S. 205 - 226. [5]Faulstich, Peter (1999): Einige Grundlagen zur Diskussion um ?selbstgesteuertes Lernen“? In: Dietrich, S. (Hrsg.): Selbstgesteuertes Lernen �C auf dem Weg zu einer neuen Lernkultur, Frankfurt am Main, DIE-Materialien Band 18. S. 32. [6]Gaiser, Birgit / Effelsberg, Wolfgang (2017): Teleteaching. e-teaching.org Portalbereich: lehrszenarien. S. 1 - 3. [7]Scheffer, Ute / Hesse, Friedrich W. (2002): E-Learning. Die Revolution des Lernens gewinnbringend einsetzen. Stuttgart. S. 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