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德语属于日耳曼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两大语系没有交点,这就可以理解德语母语者学习汉、日、韩等陌生的语言就会很困难,所以本文把德语和汉语的部分语法进行比较略论,从而给出对德语母语者的汉语语法的教学建议。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健词:汉德对比 德语的格 教学措施 一.汉德语言对比 在德语中,有一个汉语中没有的概念――格,格在德语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可以看作是德语的核心。那么什么是格呢?简单来说,格代表着一种功能,是名词、代词或其他词类在句子中的一种具体的搭配关系。[1]德语中一共有一至四个格,每一格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固定,但句子中的成分必须遵循语法规则,不可以随意省略。 语言不是一一对应的,汉语中没有格的概念,德语母语者在学习汉语的时候会有许多困难。与日耳曼语系的德语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固定的形态变化和形态变化标志。汉语具有稳定性 ,句子语序相对固定。[2]汉语有句子中的成分在能够表达基本语义的情况下可以省略,丰富的语气词和量词等特点,这些特点都加大了学习汉语的难度。 二.对德语母语者的汉语语法教学建议 汉语语法类别庞杂,语法总量大,使用方式灵活。它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从点到面、从易到难、逐步深化的过程。只有对教育教学措施予以足够的重视,并不断总结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经验教训,不盲目迷信前人说法,才能够收获良好的教学成果。现在针对对以德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的教学措施提出的合理性建议有: 1.选用适合的教材,教师有能力对教材的教学顺序进行调整。一般来讲,教材的编写者并不是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人,这就使得教材必须符合教育和教学的一般规律,要体现出科学,规范,通用等特性,而且顺应时代、顺应语体、顺应文化,这样的教材不针对某个班级或者某个学生。为教材赋予特殊性和指向性,是每一个教师的工作。在对德语母语者的汉语教学中,教材的选用的依据来自学生的程度,学生的学习汉语的目的,学生的兴趣等,之后教师还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略得当的教学,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2.减少德语母语的干扰。母语干扰是第二语言学习的一大障碍,这种语言学习中的干扰其实是母语负迁移造成的。[3]它不但会使目的语停留在母语的作用下,还会造成中介语在学习过程中“固化”[4]。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该在减少母语干扰上下功夫。教师应根据汉德句式表达方式的不同做出规律性的总结,进行对比区分,方便知识点反复操练。 3.加强汉语趣味性和实用性教学。要在语法教学过程中增添趣味性,可以尝试加强与学习者的母语之间的联系,或者能够有选择地使用有趣的例句。孟国先生曾经提出:“趣味性主要体现在教师身上,或者说体现在教学过程之中。”其实,课堂趣味性的产生与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手段和技巧息息相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要学会把难以理解的语言用简单的措施表现出来,就可以让学生受益最大化,最简单办法就是让教学语言趣味化。 增强语言的实用性一直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可以在课堂上塑造语境,为学生模拟语言使用的情境。但是随着这种措施的使用,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有时候课堂上使用的情境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常见。所以建议学生们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将语言运用于平时。 4.合理使用媒介语。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到媒介语。学生学习程度和学生母语背景的不同,要适时适度使用媒介语。在教学的初级阶段,学生听说能力不强,德语论文范文,可以使用媒介语,同时要穿插常用的目的语,为后期教学做准备;在教学的中、高级阶段,需要教师自然过渡到使用目的语授课,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5.学习者回避策略的对策。外语学习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某一知识点不熟悉的时候,通常都会采取回避的策略,换一种自己擅长的表达方式。[5]虽然能够使接收方理解基本意思,但表达方式常常不恰当,不得体,容易产生误会甚至矛盾。回避策略会使第二语言变得“四不像”,既有着母语的色彩,又有二语的特点。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长期的写作练习把问题暴露出来,德语专业论文,反复练习,增加重复率,鼓励学生自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不能一味地指出学生的错误,容易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要善于引导,用小阶段的胜利来鼓励学生,使�W生面对自己的弱点。总之,多纠正,多磨练,多鼓励。 三.结语 总而言之,要教好对外汉语,了解学生是第一步,随之就要了解好学生的语言背景,并根据学生的语言背景制定适合的教学计划。只有这样才能少绕弯子,提高语言教学的趣味性,让更多国家的人喜欢汉语,学习汉语,扩大汉语的作用力。 注 释 [1]徐立华.德福考前必备――语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4-6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第五版 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6:3-4 [3][4]赵杨.第二语言习得[M].北京:外语教学与探讨出版社,2017.5:59-63,7-8 [5]李艳杰.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汉语趋向补语习得偏误略论[J],2004.5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探讨生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