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德育教育,不能形式僵化,空洞说教。否则非但达不到预期目的,反而让学生感到枯燥、厌烦。德育的形式应该是形象生动,具体可感的,必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语文教学具有强烈的德育教育功育,作文者正如古人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样,感情色彩斑斓。蕴藏丰富的美感元素,如诗歌的情感美、散文的意境美、小说的形象美、人格美无不动人以情。它是生活的反映,具有生动形象性。在各呈异彩的每一篇课文中,教师都可以据不同的文旨,确定德育的具体目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比理性教育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而且这种教育活动紧随教学可以经常性地进行。在这方面,我的尝试是:在教学之前,教者先入角色,发掘课文之美,把凝聚于课文句、段内作者的美好思想感情沥积起来,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一个对话片断,一段精辟的议论或准确恰当的说明,一句蕴含着珍贵、深挚感情的叙写,一个生动鲜明的文学形象等等,只要能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激动其心灵,都细致揣摩、提炼。在教学中,不断创设教学氛围,让学生怀着一颗急切激动的心情也来捕捉课文之美,同时,教师不断进行引导点拨、略论启示,让学生在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等的熏陶下,产生积极的感情效应,在这恰当的契机让他们悟出理来,达到寓德育教育于智育之中。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比如,一直被人们传诵的古代优美动人的叙事诗《木兰诗》,诗中有几句描写木兰奔赴前线途中,露宿野外而勾起她对亲人的思念的诗句。这几句诗是这样写的: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呜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我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欣赏、聆听这文中的景和声音,产生联想,勾起学生自己经历的类似感受,让其似在身临其境中受到感染。随后我说:木兰不辞艰辛千里迢迢奔赴前线,途中露宿在黄河边,露宿在黑山上,这时,她无限思念家乡父母,但是她更明白保卫国家的责任重大。她是一个多么富有传奇性的女英雄啊!言犹尽而意未绝。此时的学生已深深被木兰的英雄形象所震撼。 又如,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抒情散文《春》,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教学时,我首先指导学生朗读,感受文中诗一样明快生动的节奏感,接着体味文中描写的那温暖的风、嫩绿的草、缤纷的花、温柔的细雨。并走出课本,展开想像,让学生积极地口头描绘春天的美丽,使他们酣畅淋漓地享受春天的美妙动人:和煦的风抚慰心坎,细柔的雨滋润心田。值此启示说:春天无限美好充满希望,是一年的好光景,犹如人的一生中的少年时光一样啊!这样唤起了学生为自己拥有这光景而赏心愉悦,从而激起了他们珍惜这宝贵时光的思想感情。 中学语文课文大多是名篇佳作,所塑人物的形象生动感人,有些人物形象本身就焕发出美德,而有些人物形象,则是嘲讽或鞭笞的对象,德语毕业论文,但都往往体现出特有的艺术美。童话《皇帝的新装》里人物形象即是作家所要嘲讽的对象。教学时,我让学生模仿文中人物的语调、语气、表情,分角色朗读课文,这时,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在朗读中皇帝被骗的愚蠢可笑,贵族阶层的阿谀逢和虚伪透顶的艺术美,使学生获得情感娱乐,精神享受。因此,当把刻画人物形象的教育意义归结为:自私自利,是虚伪之源,罪恶之源;大公无私,才能襟怀坦白,无所畏惧时,学生就易于接受了。 除此之外,有些课文的标题及作者,德语论文题目,也富含着美,如《筑路》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全身瘫痪的情况下,以惊人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创作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塑造的保尔形象,成了广大革命青年学习的榜样。如果恰当地介绍,往往能激起学生对作者人格美的仰慕,并效法,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实践证明,发掘课文之美,进行德育,非但不耽误了知识的传授,而且能点燃学生学习兴趣之火花,活跃学生的再创造力,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培养了他们高尚的审美意识、思想情操,体现了文道的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