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从德国的教育发展入手,对德国教育做了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开阔视野,提高我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水平,使得我们的教育培养出适应国内外需求的合格人才。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德国;教育;借鉴 中图分类号:G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0116-02 21世纪是改革的世纪,也是发展的世纪,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存在着机遇和挑战。当今的德国是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并且在欧盟各个国家中GDP总值排名第一,这都与其先进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德国的教育事业始终走在世界的最前列,取得了令世人惊叹的成就。通过对我国与德国教育的比较和借鉴,对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作用。 一、教育形式与观念方面 德国的小学教育只有短短的四年。依据小学的成绩、教师的鉴定和家长的意见,学生将被决定升入哪一类中学学习。小学毕业后,成绩较好的学生通常选择文理高中就读,为期八至九年,这是进入高等教育必经之路;成绩次好的学生常常会进入实科中学,学习五至六年,学校以培养中等的工商业界、政府机关的实务人才为主;成绩再次的学生则就读五年制的职业预科和职业教育完成学徒训练,并以从事工业、制造业为主。德国实行小学后分流制,其目的是尽早把学生按成绩分开,教育的努力方向不是把所有孩子都送进大学,而是因材施教,是一种典型的“天资论”的教育形式。我国的教育是典型的“应试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从学生到家长,从教师到学校,观念就是“分,分是命根”。并且学生是人人都要走上大学的这一“独木桥”。德国的学生十一岁就开始分流,基本决定了长大要做什么样的工作,之后的学习也是有目的地学习怎样才能做好这样的工作。而我们的学生许多在20岁左右,甚至大学毕业后还不能知道今后会做什么样的工作。有的学生找到的工作还与所学的基本知识相差甚远,不得不再进行相关的知识学习。这些都是应试教育的严重弊病。人力、财力、时间的浪费可想而之。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这里主要有下面这些观点或措施,希望能给爸爸妈妈们一些帮助:首先是所谓的“赏识教育”,其意思就是给孩子以自信心的教育,这样就会引导孩子走向成功。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孩子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从而让其走向成功。其次培养孩子的学习的习惯。因为习惯是人类长期从事种特定的活动而形成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或者行为倾向。当习惯形成后,人们就会按照其特定的行为方式而进行活动。所以,让孩子行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十分必要的。再次家长要与老师配合好,家长要为孩子提供课堂外的正确的生活方式,这样可以弥补课堂内的不足。最后就是要让孩子具有一定的责任感。当一个人具有一些特定的社会能力时,其就要对相应的行为负责。但是,由于孩子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还不完善,所以在做事的时候往往会更多的看重行为过程本身,而不注重视行为结果。因此,如果要培养孩子具有责任感意识,就必须让他们养成要为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的好习惯。 二、教育行政方面 德国在教育方面实行的是地方分权制,教育由各州自治,各州文化教育部代表国家实施教育。这种联邦主义避免了各州强求统一,不使一个州的决定作用另一个州,从而避免了某种不成熟的改革设想造成全国性挫折与损失。但也有不利的一面:某些必须统一的政策执行不下去,造成各行其是的局面。我国在教育行政上是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会造成减小地方发挥积极性影响的弊病,也会造成统一的政策在地方上不适于当地的环境而要强行执行的不良后果。 三、教师和师资培养方面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也是作用教学效果的最重要变量。德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都必须受过高等教育。大学教师的选拔有不同的几种级别,在选拔的同时,也要考虑探讨的课题,的文章,授课的水平以及人际关系的方面综合考量,教师的选拔是很严格的事情,并且基本上不在本校招人。在德国,教育的培养方面,中、小学教师有寒暑假的培训,在大学的教师还要参加国际会议。德国教师的待遇在欧洲国家中是最高的,教师职业成了众所瞩目的职业,这也就保证了师范生的生源质量,尤其在高等学校,德国的教师待遇更高,教师安心教学与探讨。在我国对小学、初中教师的培养还未达到高等教育水平,教师待遇较低,医疗条件和住房条件有待进一步提高。为了提高生活质量、水平,有些中、小学校的教师进行课外班辅导,大学教师校外兼职“捞外快”,也作用了教学的质量。我国高等学校实行教授,讲师平升制度,教师的学术水平往往得不到公平评价,在评升中有不少非学术因素在起影响。这不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德语论文范文,是应该逐步加以改进的。教师还要实现从较为单一的课程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实施者、建设者、探讨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等多重角色的转变。有效的教学是引导、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力,帮助学生构建和发展认知结构,使学生学会该如何学习,不仅要为当前的学习、而且要为今后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课程设置方面 课程是教学论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培养学生方案中的重要内容。课程设置三准则是第39届国际教育会议提出的:一是课程设置的针对性;二是课程设置的实用性;三是课程设置的可接受性。德国在中小学课程中,以面向未来为目的,重视加强基础教育课,同时进行“能力学程”和“基础学程”教育。加深对科学入门知识的理解和扩大专业知识并学会应用科学,使学生获得和打好科学知识的基础。我国中小学课程由中央统一规定,成千上万的学校一样,同年级的学生通用一本书,统得过死。过分偏重了共性的课程设计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因材施教,更不利于义务教育的实施。通过比较我国新的高中课程和旧的高中课程,我们可以看出其核心转变是素质教育已经取代了应试教育。而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其最大的特色,我国高中课程教学改革方案是一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全新的教育理念,目的是要从根本上扭转应试教育这种局面,同时提出既要求学生全面进行发展,又要体现学生作为一个个体所具有的个性,这才是我国新世纪教育所要求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具体的变化如下:(1)课程结构的转变。在对各门课程各自所占的比重进行适当的调整,各门课程按照其特有的课程特点灵活的来进行安排。(2)课程功能的转变。在学习的过程中适当的增加实验,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知识的理论功能加速向其实践转化。(3)课程内容的变化。不再像以往那样,仅仅以一个学科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德语论文题目,而是从高中生的实际进行出发,把与有关学科相交叉的学科也适当的加以引申,来进行知识的拓展,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还要结合当今社会和各个学科发展的实际,精选学生自身发展所要必备的知识,既要体现时代性,又要体现其基础性和一定的选择性,用以满足各类学生发展的需要。(4)课程设置的转变。高中课程分为两个部分,即选修和必修,通过学生自愿的方式来进行选择各自的学习内容,提高其学习的自由性和自主性。(5)课程实施的变化。新课程的主要以学生为中心,提倡其个性的发展,这就与以往教学大纲所不同,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注重对课程的讲授过程。(6)课程评价方面的变化。新课程方案主要是采用一种新的评价方式,这就会给学生更大的学习和生长空间,同样学校应采取多种方式并存的的评价准则,综合应用评估手段对学生进行评估,例如通过实际操作、测试和著作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这样会为学生建立一种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从而会更加全面的反映其成长历程。 德国高校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科学探讨得到了很大发展。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随着科学发展而不断得到更新。 我国高校是按固有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计划制定的。由于课程所用教材陈旧,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一般在高校中课程设置规定较死板,所设选修课程门类较少,这样会给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很大的作用,遏制了其特长的发挥和知识面的扩展,这对培养其在社会中的独立性作用更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通过了解和总结德国的先进教育经验,我们尤其要在教育方面像德国进行学习。当然我国的教育也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我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当然积累了很多的宝贵经验。但是没有对比,不知差距,我们需要学习借鉴德国较先进的教育经验,特别是“分流教育”,“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投入,发挥地方办教育等成熟的教育措施和方法,使我们国家的教育越办越好。从而以期能够早日实现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崛起和腾飞。 参考文献: [1]李富春.对德国教育体制的了解与思考[J].中国教育探讨与创新,2017,3(9):24-25. [2]朱建国.让人敬畏的德国教育[J].观察与思考,2017,(9):52-54. [3]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探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4]陈勇昌.走马观花--德国教育面面观[J].视野,2017,(3):50-51. [5]阿健.德国的“善良教育”[J].中国教育,2017,(2):76. [6]张晓鹏.德国教育与德意志民族的复兴[J].上海教育,2017,(7B):37-39. [7]李其龙.战后德国教育探讨[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