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德语论文范文,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是对母语教学的重要要求。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母语,亲近母语,从而传承母语,弘扬母语,这是我们的教学首先承担的任务。笔者认为,只有充分挖掘语文学科中潜在的情感因素,做到情动,才能心动,方能付诸行动。从教学的主体层面来看,情感体验、知识储备、实际行动三者是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 一.情动心弦,以情感人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材中的许多著作,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能否挖掘其中所蕴藏的情感因素,来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对美的认识,从而真切地感受美、获得美、创造美呢? 1、言语寄情。一篇好的著作必有其语言特长:或生动形象,情感奔放,如《雷电颂》《安塞腰鼓》,其语言似江流奔腾,气势豪迈,让人荡气回肠、壮怀激烈;或含蓄幽默,俏皮诙谐,如《端午的鸭蛋》《吆喝》,其语言如一段小品,让人欲撇不下,欲罢不能;或清新自然,平实脱俗,如《我的母亲》《芦花荡》,其语言平和冲淡,质朴感人,让人热泪盈眶,扼腕沉思;或幽雅蕴藉,彰显性灵,如《西江月》《满井游记》,其语言似小溪淙淙,温婉细腻,让人如品香茗,余韵悠长。 2、美景显情。从蝶恋春风到夏荷香飞,从枫叶如火到冬日雪飘,一草一木总关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诗人对自由的赞歌;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是丰收的喜悦;“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友情的眷念;“故乡是一株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是乡情的依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恋情的绵绵……读文当品情,情在美景中。 3、形象传情。课文中有不少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如《皇帝的新装》中自欺欺人的皇帝和刚愎自用的大臣;《老王》中平凡朴实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的老王;《泰坦尼克号》中纯洁无私、为爱献身的杰克;《打渔杀家》中义薄云天、慷慨豪爽的李俊、倪荣;《威尼斯商人》中自私自利、冷酷无情的夏洛克。 4、主旨显情。文学著作的主题是著作的灵魂,它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心的底片上的反映,只有明确地认识著作的主题,了解其中的意蕴,才能把握著作的精神实质。教学中我们寻求的是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如《不朽的失眠》,张继在一场失眠中苦苦挣扎,不停地拷问生命意义,告诉我们“真正的不朽”的含义,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索与感慨;《白蝴蝶之恋》中“我”对弱小的同情,对生命的关怀,德语论文,彰显了作者敬重生命、热爱生命之热情。 二.以情促知,以情导行 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关键,也是推动情感发展的动力。 1、以情促知。苏霍姆林斯基说:“审美素养的培养和情操的培养都是从感知美和认识美开始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应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感受美,使学生对美的形象产生深切的感受,产生共鸣。如教学《岳阳楼记》,教师可从介绍写作背景入手:范仲淹贬居邓州,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二人同病相怜,壮志难酬,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何等洒脱,何等旷达。学生明白这一点后,再比较欧阳修、柳宗元、屈原、杜甫等,进一步研讨古仁人之心,感受这些失意文人崇高的人文情怀,然后联系当今社会中的一些闪光事迹或丑恶现象,文章的主旨就不难把握了。 2、以情导行。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往往需要经过仔细思考,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理解人物形象,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如教学《孔乙己》一文,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社会贫富悬殊,统治阶级凶暴、残忍,并利用封建文化和科举制度毒害人民,而广大下层群众却麻木不仁、冷酷无情,他们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对豪强者充满敬畏,对不幸者又肆意嘲弄。学生了解了悲剧的根源在于丑陋的社会制度,然后才能对孔乙己形象做出正确评价,既肯定他善良温和的一面,又否定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好喝懒做的缺点,产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共鸣,进而对自己做人和求学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罗文君,教师,现居广东深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