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和德国的基层(市级以下)图书馆由于国情的不同出现发展模式、经营方式、行业管理和重点服务对象等四大异同。借鉴德国同行激励图书馆内在发展动力、明确现代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强化单向的行业专门化管理、全面提供少年儿童阅读教育等理念和手段能够促进和巩固中国基层图书馆的发展,由此结论,科学发展必须科学认识前行,科学认识在实践中可通过“交换、比较、反复”的措施获得。 中国轰轰烈烈的基层图书馆建设热潮,蕴含着巨大的政策力量和地方政府推进文化建设的决心,但同时也夹杂着攀比和树立政绩的冲动,两者的结合,形成了当前的速度和局面。这个局面利弊各异,它具有很强的造势影响,不失为政府管理和推行政策的一种有效手段,关于公众关注程度的提升和读者量的变化起着巨大的促进影响,但它同时也蕴含着风险。如何落实基层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人、财、物配套方法和建立长效机制,破解“运动式”的从建立到消失的怪圈,恰恰更是决策者身上的重任。关键的是,我们如何在现行体制下培养基层图书馆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是一个综合工程,它关涉文化建设地位的持续上升、群众需求的迅速增长、内容条件的逐步改善、职员意识的不断提高等“软”硬方法,它需要领导者们花功夫去熟悉和探讨图书馆的科学发展规律,它更需要领导者们具备热爱图书馆的感情,不具备这样的“情商”无法破题。当然,要使中国基层图书馆网络的发展得到最根本的保障,在于图书馆法治环境的改善,而这是我们的国家体制应该具备的优势,需要时间来证明一切。 我们曾经发问,国际图书馆界竭力提倡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在德国基层图书馆中如何破题,德国同行明确回答,这在德国的现行体制下不大可能做到,“我们的自主性是多年来形成的,没有办法,中国在这方面的统一规划是非常好的。”包括德国公共图书馆更明确的法学保证,德国公民更普遍地享受使用图书馆的文化权利等等问题,在我们之间的交流中也同样引起了他们的思考。 2 开放式经营与封闭式服务 德国公共图书馆的三大任务非常明确:①宣传国家法学,让公众无障碍地了解,也包括了解图书馆保障全社会在文化和信息传播方面公民应充分享有的权利;②让百姓自由获取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信息;③与学校配合,对学生开展阅读教育,服务学生。这三个任务作为社会分工,由图书馆组织履行。解读这三大任务,每一项都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组织宣传工作不分馆内馆外;提供信息涉及网络和社会,须与家庭和社会密切联系服务学生的前提还必须“配合学校”。总之,认真完整履行三个任务的前提是必须将图书馆放在大社会平台上运行,加上德国人理解图书馆是一个向公众提供特定公共空间的聚会场所,因此德国图书馆从理念到行为完全开放,图书馆与社会的互动以至角色转换的频率非常高,巴伐利亚州的2000多个图书馆中,只有222个图书馆由专职图书馆员管理,其余均由社会志愿者和宗教人员支撑大局。相比之下,中国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的理念很不清晰。关于公共图书馆,国家只在很早以前提到过两大职能,也就是保存文化遗产和向公众提供文献信息。由于中国的文献保存与提供自古以来基本依靠藏书楼,因此人们很自然地延伸这种习惯思维,承袭传统在图书馆范围内履行两大职能,因此长期来中国的公共图书馆缺少与社会接触的动力。近年来,由于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覆盖,公共图书馆不由自主地改变了沿袭传统的思路,踏上社会与现实交流。但是,由于社会职能的模糊,法制规范的缺失,公共图书馆的开放性只能处在“自在”的和局部的状态,而不象德国那样明确规定通过图书馆的努力,组织社会力量去完成“三大任务”。例如近年来的全民阅读月活动公共图书馆均积极投入,但是推动全民阅读的社会职能是否明确由公共图书馆为主来承担?政府没有结论。德国基层图书馆的一个主要任务是深入推广儿童阅读,其中包含的战略意义极其深刻。中国的这份社会职能能否明确由基层图书馆承担?封闭性很强的公共图书馆断然不会是阮冈纳赞视野中的“有机体”。在“边缘化”鼓噪声中的中国公共图书馆,具社会职能必须是添上时代色彩的时候了。 3 行业管理与管理行业 德国关于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有两条线:―是由州图书馆派出人员在各个地区设立咨询委员会。这是一个专设机构,代表国家对市级图书馆之外的所有基层公共图书馆实行专门化管理;二是州图书馆协会。在巴州我们没有听到对图书馆协会的详细介绍,但是从侧面了解到巴州图书馆协会的工作重点在图书馆业务的激励促进方面。而我们却被明确告知咨询委员会职能是“负责全州的图书馆建设与拓展”,目的是“保障全州居民有同等享受的文化权利,实现图书馆的合理布局”。它具有行业管理职能,关注对象为基层图书馆网络,工作任务为管理图书馆建设,指导图书馆工作,受理申请、审查和实施图书馆项目,确定项目资助,统计图书馆数据,同时为基层图书馆和部分读者提供专业咨询以及培训专业人员等,工作效果良好。因此咨询委员会和图书馆协会按照他们代表的不同背景分别有重点的管理公共图书馆,形成了德国图书馆良好的行业管理局面。这种做法与美国不同,与中国更不同。对比中国,图书、文物、民间文化、艺术等行业合在一起由政府派出机构统筹,尽管也设立了行业性处室,但是这些处室实施的基本上是非专业性质的行政性管理。用一个类别的管理替代多个行业的专门化管理,而行业的代表者(如各个省图书馆)在这个管理系统中却只扮演一个具体单位的角色,这就使得行业的专门化管理流于空白,行业自身的发展规律被漠视,行业松散而自为,造成自身发展差距不断扩大,这与科学发展观格格不入。中国社会事业发展的形势呼唤真正的行业管理。 4 重点服务对象之不同 德国一行最深刻的印象和体会就是未成年人阅读教育在公共图书馆里的崇高地位。这种地位的深远意义在于德国要取胜于国际“软实力”竞争,从而延续日耳曼民族的强盛力量。德国人的思维非常清晰,按照儿童的年龄思维特点,进行循序渐进的阅读教育,将会对他的一生产生决定性的作用。这个工作在中国,是由儿童的家人意识到而进行的,是一种家庭或个人行为,而在德国就上升为国家行为,成为每个公共图书馆必须履行的社会职能,包含在其三大任务之中。非常明显,少年儿童是德国基层图书馆的重点服务对象。因这一点,德国的中小图书馆文献配置中一半须是青少年读物,德国没有少儿图书馆,但是少儿读物却无处不在。这个任务的承担,关于德国基层图书馆来说有三大好处:第一,未成年的公民可以从小培养“图书馆意识”。大量吸引儿童读者,也就是培养明天的读者群,为未来创造先机,第二,少年儿童可塑性大,使得阅读普及工作的计划性强,效果比较明显;第三,给小孩子阅读的书,与“功课”、“作业”没关系,它是人类本身成长的精神食粮。那些具备真善美情怀的童话和神话的代代相传,是图书馆人文价值的本质体现。 环顾四周,我们没有重点服务群体。乡镇和社区图书馆基本上是老年人看报看杂志的地方;成年人的阅读率很低;而所有这些人群中少年儿童所受到的阅读关怀从平均程度看 最是少得可怜,与德国相比反差鲜明。对比情况有三:我们基层图书馆的基本服务对象定位是成年人,青少年读物比例很小,这是一;小学生的作业负担完全侵吞了他们应该有的课外阅读时间,这是二;对学校的评价以升学率和分数为标准,课外阅读学校不重视,这是三。德国同行还想方设法激励儿童阅读,策林根镇图书馆尝试一个小学生阅读推广项目,让年级不同的小学生分头阅读一些指定的书后出15个题让他们分别作答,用计算机打分,累积到学期结束,向学校汇报成绩,评出优劣。这个项目蕴含竞争机制,很受小读者欢迎,巴伐利亚州正在逐步推广这个项目,加入项目的学校和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越来越大。这个问题启示我们,我们近年来也贯彻“以人为本”的图书馆服务宗旨,但是真正在实施意图时,却没有以效益为判断标准,认真略论国家的战略需求和自身的条件以及不同人群在阅读教育上的定位,从而确定我们的重点服务人群和工作措施。任何事情都有轻重缓急,贯彻“以人为本”的图书馆服务宗旨,同样需要寻找大前提下自己的效益重点,寻找能够发挥自己优势的地方。事实上形势迫使我们必须回答,社区乡镇图书馆为什么读者不多?我们今后的读者还在哪里?当然,我国图书馆工作者也在积极探究。浙江省这几年举办未成年人读书节,关于营造未成年人的阅读氛围起了很好的影响。但这仅仅是“节”,要建立长效机制,工作何其多,路又何其长也。 5 寻找其他的差别 德国基层图书馆的建筑大多因陋就简,很不张扬。我们没有看到一座房子是专门为图书馆兴建的,8个图书馆全部用旧房改造,就连闻名退迩的维尔茨堡市图书馆的馆舍也是数百年前当地著名的法尔肯豪斯饭店。德国人与中国人相反,他们“喜”旧“厌”新,只要有条件,就将图书馆设在有历史回声的地方,因为他们认为,这才是图书馆的文化底蕴所在。 基层图书馆图书配置的规定比例,除了50%须是青少年读物之外,25%须为小说(文学著作),另有15%是非文学书籍,剩下10%是多媒体。从文献的组成看,说明两点:①他们的读者重点是青少年;②基层图书馆以培养读者、尤其是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和文字语言能力为宗旨,不直接辅助教育,更不会替代学校教育。笔者认为,他们坚持的古老传统,恰恰是立意高远的举措,缺乏“细雨润无声”的人文浸润,就培养不出高素质的人才。 在图书馆计算机运用方面德国人没有大手笔,基层图书馆除书目数据外的其他数字资源还是空白。自主意识使德国人强调因地制宜,这种意识还表现在开放时间和书的剔旧上,8个馆开放的时间各不相同,少者一周只开6个小时;旧书可以折价卖给读者,读者的书也可进图书馆。在法定要求之外,德国人讲求实事求是。 德国图书馆使用志愿者极其通常。策林根镇图书馆的7位志愿者管理着全部业务,她们的身边还安置着熟睡的婴儿,给人以平和中的感动。德国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基层图书馆基本上以志愿者为主体。即使是志愿者,也须通过竞争方能上岗。而在我国,志愿者动员才刚刚兴起,它也是解决我国基层图书馆用人困惑的良方,亟需规范推行。 德国图书馆的家具很有特色。书架、刊架、书车、桌椅,无论是样式还是材质都极具个性,有“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巧和美,令人叫绝。图书馆要成为每个人的“第二起居室”,舒适与实用美是必备之元素。中、德之间此处的最大差别,就是我们对图书馆的理解偏于“程式化”,而德国同行的理念却是以“人的生活环境”贯穿始终。 中德基层图书馆的差别,并不代表两者之间横亘着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通过对比使我们醒悟,科学发展的前提是必须具备科学认识,科学认识来源于“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和“交换、比较、反复”(陈云语)的措施,来源于根据国情和专业规律实事求是的探究,而这恰恰是我们中国图书馆界探究前行而必须具备的哲学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