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政治思想教育,让学生从小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尊敬守法,做新世纪有用人才的教育。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特点和教材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本文结合语文教材谈谈小学语文中的德育教育。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小学语文 德育教育 以道育人 语文教材中凝结着古今中外熠熠生辉的道德精华。如果没有语文,德育就像是没有绿叶陪衬的红花;没有德育,语文教育也只是剩下河床的干河。 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德育总是处于尴尬的境地 首先,与教学工作细致相比,德育工作只是流于表面形式。一些教师以中考、高考为“挡箭牌”,只重视考试内容的讲解,而忽略德育教育。其实“德”与“智”并不矛盾,优秀的道德品质与学习品质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就像魏书生说的那样:“其实许多教师也悟出了这样的道理,那些语文教的好、成绩高的教师实际上都很善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加强德育工作可能会占用了智育教学的时间,但这是暂时的,从长远来看,良好的成绩还得依靠良好的学风,而良好的学分主要来自正确的,系统的德育教育。 其次,德育目标缺乏梯度异同。不同教育阶段的学生有着明显异同,同一教育阶段的学生也有个体异同,要求同一教育阶段的所有学生都达到同样的程度、水平和境界,显然是脱离实际的。小学生始终只是小学生,他们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还不成熟,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他们。对学生的评价,也不要简单地做出或好或坏的判断。 再次,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简单的向学生灌输道德,去记忆那些空洞抽象的道德观念,脱离实际。当现实与理论发生冲突时,学生的思想会产生矛盾,陷入混乱。小学阶段的学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道德的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德育应该受到足够重视。 二、面对德育的这种尴尬境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该怎么做呢 (一)明确教材的广泛性,找准德育切入点 “道德品性的个体生成是在一定的价值情境或价值作用中完成的。”而语文教学恰恰可以提供这样的情境与作用,教材中,德育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桂林山水》、《富饶的西沙群岛》等反映我们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幅员辽阔;《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是反映新世纪祖国崭新的社会新风尚;《狼牙山五壮士》、《珍贵的教科书》等反映祖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时英勇反抗的民族精神。这一篇篇教材构成了一个个德育教育的整体。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从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通过祖国的山、水、物等一个个事例,德语论文网站,逐步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和人民的了解,深化对祖国人民的认识,以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 (二)认真探讨学生,深化德育的实效性 学会做人,是语文德育的核心。当然,这对教师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具有丰富的学识,而且要熟悉小学生所关注的特点,话题。小学生还缺乏较高的略论能力,很容易受到负面的内容作用,当社会的现实与所受的教育发生冲突时,正面的教育也会在学生心目中遭到怀疑。教师要关爱和引导学生,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学生内心,了解学生的想法,正面引导学生。“小悦悦事件”在2017年震撼了国人的心灵,引发德育大讨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来研讨,略论和反思,课后写一篇对于“小悦悦事件”感想的作文,这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想法,同时也是一次对学生进行道德文明教育契机。 (三)体现教师在德育教育中的楷模影响 教师,作文传道授业解惑的人,要身体力行,给学生树立可以取法和模仿的榜样。尤其是语文老师,德语论文题目,在小学里几乎都是语文教师当班主任,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最多,对学生的作用最深。教师的人格魅力是陶冶学生的力量源泉。人格的作用是一种长期的,隐性的作用因素,是通过教师自身人格的内在魅力引起学生的佩服,尊敬和模仿,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也形成良好的品格。小学生的模仿,不是简单地模仿外部特征,而是侧重与学习自己崇拜的人的精神,气质。所以,教师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教师要不断地完善自己,做到“智如涌泉,行可以为表仪者。” 三、总结 语文课程在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中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材中每篇精选的课文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蓝本,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作用是广泛而深远的。而追求有道德的教育不仅是语文教育的责任,更是整个教育的责任,整个社会的责任。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祖国及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加大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是我们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梁其贵.语文德育论[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7. [2]陈海�.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上海师范大学.2017. [3]王庆梅.新课改小学语文德育的思考与实际[D].上海师范大学.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