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青年组织近况及特征比较探讨[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3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中国和德国的青年组织在公民教育中发挥了巨大的影响,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文化背景、地域分布、青年状况、教育程度、政治形态的巨大不同,文章分别对中国和德国青年组织发展近况、发挥功能和存在特征进行了系统阐述,提出了中德两国青年组织在发展势头、功能定位、网络推动等方面存在着相同之处。同时,指出两国青年组织在政治性、政策性以及管理和发展上存在着巨大的异同。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中国;德国;青年组织;比较探讨
  中图分类号:D4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13-0177-02
  青年组织是联结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在促进青年发展、培养社会人才、维护青年权益方面发挥着重要影响。作为两个在世界上具有重要作用的大国,都具有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在近代以来都走过了漫长曲折的发展道路,在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中交流愈加广泛。但由于文化背景、地域分布、青年状况、教育程度、政治形态的巨大不同,在青年组织领域两国还具有巨大的比较空间。
  一、中国青年组织探讨略论
  (一)中国青年组织的历史沿革
  青年组织的演变开始于学生群体运动,但作为组织的出现,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产物。五四运动前后,青年组织在全国各地如同雨后春笋般崛起。其中作用最大的有李大钊、王光祈等人于1918年6月在北京发起的少年中国学会等。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中国最重要的青年组织。1920年8月,中国共产党首先在上海组织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此前后,全国各地在准备建党的同时组织了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1922年5月,在党的直接领导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了全国统一的组织。1925年1月,在团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决定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11月,为团结一切抗日青年,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党决定将共青团组织改造成为民族解放性质的抗日救国的青年团体。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党中央在1946年10月提议建立民主青年团。1949年元旦,党中央又做出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决议。1949年4月,召开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正式成立。1957年5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把团的名称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二)中国青年组织的特征
  新中国成立以后,青年组织有了更大规模的发展。这一时期青年组织的主要特征有:第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共青团居于青年运动的核心地位,注重发挥组织、引导、服务、维权功能,充分发挥了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影响,共青团及团结在其周围的青联、学联等组织主导了一系列青年运动,在政治层面上引领着青年组织的发展;第二,青年组织参与建设的任务日益突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各个时期,青年组织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步伐,我国青年及青年组织在新的历史时期有了极大的发展,:在组织类型上以自组织群体为特征的青年组织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在组织结构上,依托于业缘、趣缘、地缘、网缘等为联结手段的组织不断发展;在组织资金上,社会资源和民间资本进入青年组织,所占份额呈上升趋势。
  二、德国青年组织探讨略论
  (一)德国青年组织的历史沿革
  严格意义上的青年组织出现于近代工业化以来的西方社会。1815年6月诞生的德意志大学生协会,被认为是早期青年学生组织的典型代表。经过一战、二战、东西德对峙到两德统一等多个重大历史发展阶段,德国青年组织的发展从国家层面到地方都逐渐获得更深入的支持,在资金、场地、政策、对外交流等方面进行了有利的促进,德国的青年组织已经成为政府大力支持、运转高效严密、服务范围广泛的重要社会教育力量,青年在其中可以得到各个方面的发展和提高。
  二战后,联邦德国按照美国模式进行了联邦制的政治改造和民主设计。各政党以角逐德国政府的关键岗位展开了竞争,青年人也成为党派竞争的对象,德国青年人群结社组党成风,各种青年团体层出不穷。德国青年组织按照活动领域大致可以分为九类:一是政治性青年组织,主要有进入联邦议会的政党所属青年组织,其他政党的青年组织,学生联合会,青年党等等;二是环境和自然保护青年联合会;三是义工青年组织;四是体育类青年组织;五是救赎类联合会,比如跨教派联合会;六是宗教类青年团体,诸如天主教青年组织和其他教派的青年组织;七是经济界青年组织;八是文化类青年组织;九是其他难以归类的青年团体,如自由裸体运动青年组织等。在所有的青年组织中,进入联邦议院的五个政党所属的青年团体组织比较紧密,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比较重要的影响。
  德国最大的青年组织为德国联邦青年社团联合会(DBJR),是一个由24个全国性青少年联合会、16个州级青年社团联合会以及5个承担咨询功能的衔接联合会组成。该联合会1949年成立,其成员组织的性质广泛而丰富,从教会青少年联合会、生态青少年联合会、以业余活动或社会为主的青少年联合会一直到童子军。由于历史原因,党派政治性青年联合会以及大学生组织不属于德国联邦青年社团联合会的成员。所有与德国联邦青年社团联合会相连的联合会均独立工作、各负其责、不受国家的直接约束和规定,在联邦政府的儿童与青少年工作计划范围内获得资金。
  德国青年组织成立的目的主要有:一是为某些政党培养接班人;二是传播文化或宗教信仰;三是培养青年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四是帮助政府进行社会公益事业等等。据德国马德格堡青联的抽样统计和访谈,目前的德国青年有近50%经常参加各项青年组织活动;有25%热衷于各种体育活动;有10%笃信宗教,其中5%是新教教徒,5%是天主教教徒;有10%积极投身于国内或国际文化交流;5%是对政治极其感兴趣的青年。   (二)德国青年组织的特征
  第一,政府间接主导与社会多元参与的服务管理体系。德联邦政府广泛实施“联邦儿童和青年计划”,通过制定法学等规定由全国性的各种青年机构或组织开展工作。参与者既有政府部门,也有非政府部门,甚至也有私营性质的青年组织的多部门、多主体参与。第二,组织目标多为提高服务和促进发展。随着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的主题,多数德国青年组织倡导新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以及新的社会思潮,其目标逐渐向促进个体发展、服务青年生活为最主要的旨向。第三,突出青年主体性与自主性的运行机制。德联邦政府一般不直接服务于青年,而是通过自己网状的分支机构收集信息,然后与政府相关部门(如教育、就业、卫生)进行协商并制定政策。虽然政府在实施过程中也会花很大的力量培训青年组织的骨干和专职青年工作者,但在具体的运作上则强调组织的自主性与独立性。此外,德国的青年组织服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针对性,规模也呈现小众化与大众化趋向。
  三、中德两国青年组织比较略论
  综观中德两国青年组织的近况及特征,可以在两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相同点
  一是同样高度重视青年工作。中国历来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要求全党都“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希望广大青年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尽情展现人生价值,让青春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中焕发出绚丽光彩。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国共青团成立9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是中国共产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德联邦政府高度重视青年工作,涉及相关法学就达十几部。与青少年政策的制定由联邦家庭、老年人、妇女、青少年事务部具体负责。二是青年组织定位有许多相同之处。关于青年生存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在青年组织中多有体现,尤其在青年就业创业、公益服务、维护权力、文化娱乐等方面成为青年组织服务的重点。三是网络在推动中德青年组织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都成为了许多青年自组织的发源地和聚集地,由此也催生了虚拟青年组织,以此来区别传统意义上必须有自然人参加、面对面交流的群体。
  (二)不同点
  一是在政治性上的异同。中国青年组织创立的目标大多集中在解决和改善生活问题,在政治上的影响和诉求很少。而德的青年组织一部分是某一政党的代言人,其从创立之初就打上了鲜明的政治烙印。二是在青年自组织上的异同。中国青年自组织发展较晚,除共青团、青联、学联等正统青年组织以外,自组织在作用力和关注度上远没有达到德国的水平。国家对青年自组织的认识程度还不够,在政策和资金支持上几乎没有。而德政府高度重视其青年自组织,把自组织作为青年活动的主体和创造力的源泉,出台了多个文件进行指导。三是资金支持上的异同。中国的青年组织大部分还是依靠政府官方的支持体系,没有官方的投入,青年组织就难以维继。在德国则形成了政府投入和社会资源整合相结合的完备体系。在国家财政支持上,1993年,在原有的联邦青少年计划的基础之上制定了《联邦儿童与青少年计划》(KJP)。该计划不受一般性基金管理条例的约束,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儿童与青少年资助的主要手段。儿童与青少年福利事业以及青少年工作,凡是超越各州与乡镇义务的,德语毕业论文,都可以依照《联邦儿童与青少年计划》获得相应的支持与资助。获得经费支持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满足民间和公共儿童与青少年福利事业需求的活动,德语毕业论文,以及在校外提供广泛的培训与教育任务。联邦家庭/老年人/妇女/青少年事务部(BMFSFJ)作为最高一级的联邦专业行政机构,负责《联邦儿童与青少年计划》的资金分配,具有跨地区意义的儿童与青少年福利事业,均可提出经费申请。2017年《联邦儿童与青少年计划》用于各州、团体以及民间青少年福利事业经常性目的的补贴经费预算为10702万欧元。在私人及其他经费来源上,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有一系列公立基金会和私立基金会,为青少年工作提供资助,或是长期资助,或是具体的项目支持。公司也会为具体的项目提供全部或部分的经费支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基金会、慈善机构和经济公司有:德国青少年邮票基金会、民主青少年基金会、德国壳牌股份企业等。
  参考文献:
  [1]石国亮.青年国际政治探讨的新范式:意识形态视野中的青年和青年组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李晗龙,高军.青年亚文化群体的特征及其类型略论[J].学术交流,2017,(2).
  [3]李晗龙,高军.中俄青年自组织近况及特征比较探讨[J].中国青年探讨,2017,(12).
  [4]李辉.练庆伟.国外青年组织发展的特征当代青年探讨[J].当代青年探讨2017,(7).
  [5]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6]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国际青少年工作数据库[Z].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国际青少年工作协会提供,2017.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