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高中德育课堂,充分发挥德育功能[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3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高中德育课作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性课程,一方面它同其它课程一样承担着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的任务;另一方面作为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课程它还担负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的重任。践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就要求高中德育课在高中德育中发挥更大的影响。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一、问题的提出--传统教学模式下,思想政治课在高中德育中的影响被弱化
  1、德育对象主体地位的缺失。
  高中生形成了初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希望获得独立的地位和平等意义上的尊重。而教师习惯于采取不对等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严厉的说服教育,从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高中思想政治课应更多地关注显性的教学效果,而放松甚至忽视了其德育的功能。这样,德育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2、德育目标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进入高中阶段后,高中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认知和判断能力,而课堂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实际需要,而不顾学生的心理实际和学生所接触的社会现实,从而使他们对被动接受的内容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感到迷惑不解,进而导致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混乱,在心理上对德育课的说教产生反感,削弱了学生对德育课的兴趣,致使德育工作很难落到实处。
  3、德育实践方式呆板,形式单一。
  长期以来,德育工作缺乏创造性,以应付表面的道德遵循为目的,以获得学生的表面服从为满足,而对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效果关心不够;德育工作教条化,以说教、灌输和强迫执行为主要方式,缺乏灵活性,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不能很好地将知识传授与行为养成密切结合,很难让德育内容内化为学生的主体需要,至多只能迫使学生表面上顺从,却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
  4、德育评价方式滞后,缺乏激励性。
  在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下,对学生的德育评价长期以“分数”标准:以分数定成绩,以分数断品行,高考成为对学生评价的“终极”目标,而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修养却显得无足轻重。于是出现了成绩好的学生得到的总是表扬,而成绩差的学生即使有良好的表现,也很容易被一笔带过;同样的事情,成绩不同的学生所得到“待遇”总是有些差别。这样的评价制度极大的降低了高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有些虽然成绩薄弱但思想品德良好的学生也自暴自弃,更有甚者有意识地走向另一个极端,削弱了德育的实效。
  二、找准对策--更好发挥德育课在高中德育的影响
  1、定位要准
  德育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因此不同于一般的教学任务,德育主要是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比如,做人要诚实,这个道理学生都知道,更重要的是“诚实”的道理学生信不信,所以要想方设法在学生的内心上、信念上、价值观上解决问题,也就是在“信”字上下工夫。因此,在讲述高一经济常识上册第三课“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这一框题时,就可以进行必要的“诚信”教育。
  案例:
  据卫生部2017年12月通报,全国累计报告因食用三鹿牌奶粉和其他个别问题奶粉导致泌尿系统出现异常的患儿达29万余人。三鹿,德语毕业论文,一个经50年打拼创立起价值近150亿元的品牌公司,仅仅几个月内就成为亏空11亿多元负资产的破产公司。
  通过这个典型的事例告诉学生如果一个公司经营者或公司不讲诚信,不把产品质量当生命,树立的良好的公司信誉和形象遭到破坏,表面看起来沾了一些“小便宜”,但实际上是舍本求末。因为,对自身公司形象和信誉的破坏其实是自断财路,没有人认可你的商品,你的产品卖不出去怎么盈利?所以,真正有实力、有前景的公司都是诚实守信的。
  当学生也认可了这个道理以后,话锋一转,就可以引导学生做人的道理了。启发他们思考:如果我们不讲诚信,大家还会认可我们吗?
  如此一来,学生较容易从内心接受我们德育课的德育导向,从而大大提高了德育的实效。当然,光“信”还不够,还要“行”,要做得到。这就要求,教师率先做到知行合一,德语毕业论文,做德行的典范,言传身教,充分发挥美好心灵对受教育者的特殊感召力。从而,激发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真正实现道德的内化与升华。
  2、目标要多层次具体化
  另一方面,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也应该“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张扬,而不是按一成不变、整齐划一的模式来培养学生。教育者对学生的引导,应该犹如放风筝,让学生在空中顺风自由翱翔,但自己手中始终拽着一根线,从而不会让学生坠落或脱离正确的轨道。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异同确定多层次的道德目标。这个目标不能过高,也不能降低要求,理想程度是个体只要努力就能达到的高度,需要具有可行性。这样容易被学生接受和认可,也适应了时代,又能有效防止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达到较好的德育实效。
  3、内容要更贴近学生
  要实现从理想型教育到实事求是型教育的转变,摒弃假﹑大﹑空,而尽量讲真话。在德育过程,我们不应该否认社会道德水平认识的高低,而应该实事求是地告诉学生: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经济成分并存,各种思想文化激荡,既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要教他们明辨是非,有道德选择能力,并且要把一些新观念加入德育范畴,尽量贴近学生。要注意知行合一,把德育落到实处;要循序渐进。人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德育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是“和风细雨”式,润物细无声。让德育的形式相对“隐形”,然而事半功倍。
  总之情感是德育渗透的特殊载体,是感化人心灵的特殊力量。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没有情感的参与就没真正的德育。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在向学生晓之以理的同时,动之以情,便能取得意想不到的育人效果。教育者情感的投入,在课堂教学中重要表现为,教师的情感必须随着教学内容的不同而不断的起伏变化,或怒、或喜、或恨、或悲,从而牵动着学生的思绪,于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高尚情感的熏陶。
  学生是德育的真正主体,任何教育都必须变成学生自己的认识、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意志、自己的行动,是一个内化和外化的过程,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都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究。因此,我们要在坚守德育教学的同时,为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而努力。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