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导向、推动、保障的影响。普通高中要想把德育工作做得到位、有效,使其影响发挥得全面、充分,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在“近些”“小些”“实些”等方面多动脑筋、多下工夫。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一 放下架子,倾听学生,关爱学生,感情的距离要近些,再近些 1.当代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 当代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合作、共存、共生、共长、共创和共乐的关系。当然,教师在倾听、关爱学生,尊重其人格、平等对待的基础上,还要对他们严格要求、正确引导。教师在德育工作中就是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作用他们对待问题的思想与态度,教给他们正确处理问题的途径与措施,解除他们心中的疑惑,与他们友好地交流、平等地沟通、民主地研讨、和谐地达成,最终促使他们全面、健康、协调、可持续地成长。 2.如何恰当处理当代师生关系 当代高中生生理早熟、心理浮躁,主体意识日益增强,个性化倾向日趋明显,批判欲望逐渐加强,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特别是当与同学、师生、异性、亲人等关系和情感处于冷漠、误会、矛盾与冲突时,往往容易产生冲动、偏激和偏执的行为。基于此,教师要用辩证和发展的思想对待学生,学会耐心倾听、满怀关爱,灵活变通、科学应对,德语毕业论文,不能用老眼光看待新问题,用老办法处理新问题和有问题的学生。遇到学生的新问题和有问题的学生,既不能放任发展,也不能讥讽、辱骂、处罚,更不能随意报告班主任或跟家长告状,甚至送交政教部门处理。时下,如果教师仍放不下架子,不能走近学生、倾听学生,不能迅速了解、适应学生思想、意识、情感、行为等的巨大变化,坚守着“师道”,死抱着“本本”,说着“官话”,则必然造成师生间彼此不关心、不信任,遇到误会、矛盾时互不谅解、互不和解,互用不妥的言行、方式来发泄心中的不满,结果形成隔阂、怨恨、对抗甚至对立,那么最终伤害的是教师和学生双方,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妥善处理。这样的事例,在不少学校的师生中都发生过,我们应当引以为戒。 其实,教师与学生感情的距离近些、再近些是一种“情感投资”,它是实现同学、师生、亲人等之间情感沟通与思想融合不可或缺的重要“纽带”,德语论文,是处理学生中的新问题和有问题学生的行之有效策略。 二 切合实际,贴近现实,回归生活,工作的开口要小些,再小些 1.教师必须懂得当代高中生的本质特性 当代高中生的本质特性有:(1)发展性。年龄不同身心发展特点也不同;发展潜能大,可塑性强;知识、能力正在生成,情感、态度正在生长,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还不成熟。(2)独特性。因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不同,其兴趣、爱好、动机、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也相异。(3)异同性。学生相互间、与成人间都存在着很大的异同。(4)独立性。不以别人的意志为转移,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存在;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思想、意志和知识强加给学生。强加则会适得其反。(5)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自己的性格、意愿、知识、思想和行动规律,教师无法替代;学生也是责权的主体。 2.教师必须了解当代高中生群体的突出问题 时下,少数学生卫生责任意识较淡薄;孝敬长辈、尊重劳动认识不足;待人缺乏真诚,缺乏信用;凡事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怨天尤人;做事缺乏认真、投机取巧,办事没有准则、随心所欲;对学业有成及学后归属问题认识有偏差;对社会 热点及钱、权关系认识不足;为人处世缺乏礼让,心胸狭隘,不能宽以待人;有网瘾。个别学生因父母早逝或离异或长期异地务工而缺乏父爱母爱,思想封闭、性格孤僻。 3.教师必须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贴近生活的德育才是根基之育。教师只有在明白了高中生的本质特性,了解了高中生的突出问题,才能指向明确地、具体有效地确定德育工作的关键策略与主要方法,尽量使工作的开口小些,再小些。 第一,切合实际,回归生活。如:(1)“讲究卫生,人人有责”的教育,可从班级学生轮流打扫教室、寝室等的小事抓起;可从学校把公共卫生区按区域、要求分块承包,“任务到人,责任到人”的小事抓起。(2)“孝敬父母,尊重劳动”的教育,可从在家常为父母端茶倒水、洗衣做饭等小事抓起;可从为班级或同学做一件有益人成长的小事抓起。这些小事教育,有利于学生卫生习惯、责任意识、孝敬美德、劳动观念在互动、互爱、互助的实际生活熏陶中逐渐发展成熟。(3)“谦恭礼让”的教育,可重温孔融让梨的故事,先下发问卷进行调查,再组织学生结合自己诚实的回答并自由地讨论:“孔融让梨”为什么广为流传?你在生活中是否做到了谦恭礼让?你今后打算怎样谦恭礼让?后教师小结。问卷内容可以是:在家吃饭时,你是否把自己喜欢的菜肴一吃而光?吃点心或水果时,你是否给他人多留一些?在家看电视时,你是否给长辈让座?是否和他人争抢电视频道?家里来客时,你是否主动让座?你有没有在班级或学校为抢一件小物品或一个位子而和同学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大打出手?在商场购物、医院看病、银行柜台或ATM机前取款,你是否自觉排队并主动让位给需要的人?在公共场所,你是否主动给老弱病残与孕妇和他人让座?在大街上,你是否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不走机动车道、不闯红灯?在人员聚集的公共场所,你是否不抢道、不争先恐后,主动让他人先行?这样的教育,比“你该怎样不该怎样”的说教更能使人容易接受。 第二,贴近现实,回归生活。(1)“讲事实不讲故事”,从现实、身边生活和学习中的真实案例来引导学生,让他们权衡、思考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和该怎样做。如“学习目的”教育,可邀请校内学历低却自学成名的教师和发奋努力而成绩突出的学生,虽没考上名牌大学,但通过自己的奋斗拼搏终于成功的校友或当地名流,来学校为学生现身说法,谈他们的亲身经历和心得体会。这样能使学生明白:明确学习目的,是学好任何学科文化知识的内部动力;一个人的行为目的越明确,所引起的意志力就越大。还能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人的成才、成功并非只是上名牌大学或大学一条路,如果你能明确目的并发奋拼搏,那么就能“条条大路通罗马”。(2)“远离网吧,拒绝诱惑”的教育,仅靠教师苦口婆心的说教也难获实效,而让学生自主开展“营利性网吧之利弊”的辩论赛,他们才会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如果与辩论赛紧密配合,还有校内因经常进出网吧而耽误时间、荒废学业、可能作用美好前程的典型学生自愿为同学现身说法,那么教育会更到位、效果会更好。 有人说德育工作是务虚的,看不见摸不着,目标是难以达成的,就是针对只有宏大叙事和展望的“说教”和阵风式、例行公事式的“活动”那样粗放运作的低效或无效的教育而言的。事实上如果教师在教育中认真践行“工作的开口小些、再小些”,那德育就是实实在在,不可或缺的。还如“关爱他人”教育,教师可组织学生轮流到宿舍、食堂去了解寄宿生的生活状况,用组织观看影视、动漫、新闻和开展球类赛、智趣赛、游艺晚会、联欢活动等来丰富他们的周末生活;及时关心单亲生、留守生的思想动态,当时他们生日或生病时,班团干部可组织全班同学为他们送去关心和祝福。这样的教育,既有利于德育又有利于智育,会使学生终生难忘、一生受益。 三 把准核心,找准问题,切准焦点,目标的达成要实些,再实些 1.德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培育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构建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工作的核心是在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基础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 当代高中生总体上是积极向上、充满自信、顽强进取的,但在价值观念上的困惑与矛盾,主要体现在三个反差上:道德与道德实践的反差,既崇尚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和高尚人格,又注重现实讲究实惠和实际,注重物质利益和生活目标;校内外的反差,即存在道德双轨现象,校内在提倡高水准的道德规范,而校外一些低水准的道德行为和意识也在蔓延;理想教育与社会现实的反差。心理发展也呈现出理想与现实、情绪与理智、独立意识与自立能力、竞争与合作、自尊与自卑等困惑与矛盾。还普遍存在着成功理想超过奋斗精神,成才愿望强于刻苦求知,应试成绩重于过程措施,健康观念先于健康行为,抗挫折能力差,德育、艺术、青春期、心理、《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知识匮乏的问题。 焦点就是问题的关键点。焦点的寻找与确定,需要教师有洞察问题的眼力和判断问题关键点的能力。当代高中生存在的困惑、矛盾和问题特别集中在理想教育与社会现实、知与行的不一致上。解决这个“不一致”问题的焦点是什么?笔者认为目标的达成要实些,再实些。 2.育德关注的焦点是教师 解决理想教育与社会现实不一致的目标需要教师提高综合素质。教师不仅要懂得并做到:(1)学会尊重学生,还要反省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2)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凝聚学生的“向师力”。(3)要从学生的穿戴、言行等小事中发现问题并开展教育,多用学生喜欢的人事感染、教育学生。(4)全面了解学生,以朋友的身份有针对性地交流沟通,与学生共存、共生、共长、共创和共乐。(5)探讨批评措施,善用批评智慧。因材施教、宽严兼施、刚柔并济。而且更要懂得并做到:加强学习,解放思想,拓宽视野,动脑用心;理论联系实际,使课堂走向生活和社会,包涵中国和世界,把德育自然有机地渗透到教学全过程;根据教育主题需要,利用周末、寒暑假组织学生进农村、社区、公司、革命圣地、教育基地等开展社会调查、驻点体验、志愿者服务等实践活动。教育是“教”与“育”的并列合成,“教”是告诉学生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内涵、外延及其表现,不是隐瞒和欺骗;“育”是培养学生力争趋向并做到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它可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但不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 如“诚实守信”的教育,可先让学生借助书籍、网络搜集并整理社会生活中的趣闻轶事,像华盛顿小时候如实地向父亲承认是自己用小斧头砍倒了一棵樱桃树,被父亲称赞其诚实比所有樱桃树都宝贵;江苏大学无人售报摊半年售报两万份不差一分钱;尼克松因在“水门事件”中撒谎败露被迫引咎辞职;克林顿因在不光彩的绯闻案中撒谎而险遭弹劾;武汉科技大学两名大学生不讲诚信助学贷款被撤销;胡长清、成克杰、陈希同、黄瑶、李堂堂、刘志军等高官背弃“为人民服务”“权为民所用”的承诺而进行权钱交易贪贿腐败违纪违规的行为得到了应有的处罚;食品(如三聚氰胺奶粉)、药品(如问题胶囊)等制假贩假售假的公司、个体因违背“敬天畏民”的商业良心而被公检法查处。然后利用班(团)会,让学生自主讨论并获得感悟:这些或因诚信而得到赞美和传递、或因撒谎背诺昧心而为民众不齿、法学严惩的真人真事,不仅有力地证明了“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康德)、“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己诚信”(莎士比亚)、“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海涅)、“手莫伸,伸手必被捉”(陈毅)的准确性。还得出:社会生活中从古至今诚信的人始终代表着人民的愿望与理想,代表着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人有了诚信才能在社会上站稳脚跟,才能得到别人的赞赏与尊重。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品质和道德原则,成功的根基。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应该培养讲真话、尚诚实、重信用、守承诺等道德品质。“义利观”等的教育,可变通措施组织进行。如此的教育,走出了道德与实践、书本与现实、校内与校外等严重脱节的困境,冲出了教师越教学生越矛盾困惑、越怀疑抵触和校内校外“双轨”的怪圈,彰显着实事求是的目标达成的实效性。 3.德育关注的焦点是学生 解决知行不一的目标达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春来草自青,习惯成自然。师生都应懂得“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的道理。教师要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等行为习惯的养成抓起,时下尤其要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使学生自觉树立“知行合一”的意识、养成知行一致的习惯。高中生表现出的很多困惑、矛盾和问题,有些确实折射出其思想道德品质方面的问题,但更多的反映了其不去做或做不到的知与行等不良习惯。习惯养成是一个细致、长期、艰巨的训练习得过程,要使学生各得其所地成人、成才和成功,教师可如下落实:(1)宣传“规范”,进行“知”的教育。从学生的认知出发,利用升旗、班会、报告、辩论、竞赛、专刊、手册等向学生宣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使他们有章可循,学有样板,做有标准。(2)引导强化,落实“行”的要求。“百说不如一练”,“练”需要求明确,还需持之以恒地不断引导、强化。(3)检查督促,强化“意”的训练。习惯养成非朝夕之功,要在“反复抓、抓反复”的过程中,实施检查评比,健全监督网络,用反面事实教育学生,用正面榜样激励学生,促使他们的言行受到规范,知行得到统一,使他们由勉强执行到自觉遵守,逐步形成条件反射式的习惯。(4)家、校、社会联手,突出“情”的培养。良好习惯必须是在校、在家和在社会都一样。为此要建立以班主任为中心、任课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相关人士为成员的“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只有形成立体化、整体化的教育网络,“目标的达成实些、再实些”,才能使习惯养成教育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