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增强高中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3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德育已成为了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素质成长上有着不可推卸的重任。为了将德育教育落到实处,德育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改革调整,创新路径,把它与当前的教育环境和社会发展环境相结合。本文略论了高中德育教育的基本准则,就如何增强高中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提出几点看法。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高中教育 德育教育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7.22.137
  高中阶段是青少年形成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在社会急剧变革的今天,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尤为重要,因而,德育教育工作的落实是重中之重,既要指导人才走向正确的政治方向,又要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只有做好基础性的、常规性的工作,变革教育观念和措施,认真实行德育工作,才能更好地增强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1 高中德育教育的基本准则
  1.1 结合科学德育的教育准则
  在人与人、人与社会接触的时候,行为规范必须受到道德的调节和制约,高中德育教育关于提高高中生的道德水平有着重要意义。在实施德育教育的时候一定要遵循德育的准则,进行科学化德育。不仅包括德育的理念、内容,还包括德育的措施和手段。德育教育的目的不应是让学生无条件地服从某些规则,而是要鼓励学生接受理性的自我指导与自我决定。如果说德育教育的过程是一个需要学生的理智和思维参与的过程,那么,就势必要抛弃传统的说教、灌输和强迫执行等反理性的措施,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理性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决策,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生活。
  1.2 结合学生实际学习生活的准则
  建立一套道德理论标准并非高中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而是让其转化为一种道德行为,我们必须略论一个人道德行为的动机,也就是根据人的需要来获取他人某种道德行为的信息,这种需求既存在学生的个体需要也存在社会的需要。因而,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学习生活,认真了解学生的具体精神需求,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更好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
  1.3 结合学生情感教育的准则
  德育教育的立足点是学生,归宿点也是学生,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学生情感培养的重要性,才能为德育教育提供必要的教育条件和良好的催化剂。所以,对学生道德的教育要以道德情感的培养为途径来增强道德建设,规范道德行为。
  1.4 结合人文精神的准则
  人文精神包含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个人观念。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指导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从学习的理论中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也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一世界观中包含的人文精神的实际内涵,这一教学观念同大力提倡的教育创新观念一致。
  1.5 结合经常性教育的准则
  在德育教育工作中,集中时间把握时机是十分有效的一种教学手段,学生的道德素质在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受争议性较强的特殊事例的渲染下能够得到一次卓越的进步,但是大量的道德问题需要教师有耐心地一步步地进行思想教育,努力达到消除学生心灵上的困惑、立身做好人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增强高中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2.1 教师模范带头
  学校应该加大对德育教育的力量投入,既要让学生成人也要让学生成才,以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教师作为德育工作者,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处事风格和个人习惯都被学生看在眼里,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规范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学校在德育管理中应对教师的道德原则提出明确要求,使得教师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从小事做起,以良好的师德启迪学生,既要做循循善诱的师长,又要做学生的朋友。
  2.2 开展校园德育活动
  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实践活动的参与。校园活动是德育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能够让学生在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快乐地接受活动所要传递的思想内涵、道德要求等,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是最奏效的教学方式,既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能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让学生的生活和心灵都得到了充实,在潜移默化中道德境界更上一层楼。
  2.3 创新教学模式
  教学活动应该是丰富多变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处于主体地位。在社会不断革新的今天,传统的以讲客套话为主的德育课堂早就不该存在了,如果一味给学生灌输知识而不让学生亲自实践亲身体验,那么德育教学的意义就不复存在了。从学生学习的实践、生活上的实践以及社会上的实践着手,注重实践过程,让学生的道德水准在实践中获取的感动、震撼的作用下逐步提高并升华。学校一定要打破单一无味的课堂式讲授模式,注重开发推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德育教育模式,让高中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社会的洗礼和改造中促进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
  2.4 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
  德育教育离不开养成教育的实施,通常,学生在学校里接受教育并非单纯的掌握知识,德语论文范文,而是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德语论文网站,增强自身能力。就算离开学校,学生仍旧要接受各方面的教育,只有不断提高自我认知和感悟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满足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
  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应该放下保护的臂膀,让学生自己实践,把行为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从能做上升到会做的境界。教师一定要好好指导学生,训练学生的学习习惯,例如在指导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让学生弄懂学习的内容时,教师要学会用准确的语言和丰富的动作来传递信息,要多培养学生的生活习惯如文明礼仪习惯等。
  3 总结
  学生在学校的教育舞台上始终是主角,学校不能本末倒置,只关注自身的升学率等形式上的建设,而应该注重学生学习上和综合素质上的培养,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气氛。众所周知,良好的道德品质并非几次课堂上的理论传输就能达到的,必须坚持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领悟德育教育的魅力,用自己的语言和经验认知理论中包含的实际意义,提升自己的道德价值。总之,高中德育教育工作的落实必须靠教师变革自身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来完成,让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角,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赵翠花.满足学生心理需要提高德育工作实效[J].甘肃教育,2017,(20).
  [2]谢丽成.巧用逆向思维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J].青年教师,2017,(8).
  [3]戴玉兰.德行并进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J].林区教学,2017,(12).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7-1.
  作者简介:张道致,江苏省吴江汾湖高级中学,江苏吴江 215211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