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文学在中国译介的发展历程(3)[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5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沉寂期后,直到 1978 年改革开放,德语文学译介才迎来了第二次高潮。以卡夫卡为代表的现代派作家进入了中国读者的视野。

  在中国,卡夫卡这一名字最早出现在 1930 年赵景深撰写的《最近的德国文坛》,但在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而且还一度被视为颓废的资产阶级文学。直到李文俊译的《变形记》在 1979 年《世界文学》第一期,这一情况才有所转变,并成为卡夫卡在中国译介与接受的新开端。尽管如此,译者本人仍对卡夫卡持“一分为二”的态度,既肯定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揭露,又批判了其悲观厌世的态度。20世纪八九十年代,卡夫卡的著作成为翻译热点,叶廷芳是其著作译介的最重要代表,他认为文学翻译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而要以文学探讨为基础,并提出“悖谬”是卡夫卡创作的基本特征,这一观点使国内不少作家受到启悟。卡夫卡用荒诞的形象、象征的手法来表现被社会孤立的、绝望的个人,其著作中对于“人生无奈、人类困境”的意境与在“文革”期间饱受精神和肉体折磨的中国读者产生了共鸣,在他们的意识中导入了一个自我批判的维度,而他变形、异化的写作技巧也作用了我国新时期的不少作家,深深动摇了许多作家对世界和自我的看法,如宗璞创作的短篇小说《我是谁 ?》《蜗居》;作家残雪的《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以及余华的《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等。这些著作在许多方面都借助了卡夫卡的想象,留下了“虚无与变形”的烙印。

  中国在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社会逐渐步入一个和平稳定、开放多元的发展期,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显现出其对文学出版的指挥影响。因此,这一阶段文学出版盛行丛书路线,外国文学经典着作大量复译与再版 ;同时,诺贝尔文学奖作为当今世界最具作用力的文学奖项,成为德语文学在中国译介与出版的风向标和重要的考量标准。

  五、结语

  从 19 世纪末德语文学进入中国便为我国文学和读者输送了一大批重量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尼采、歌德、席勒、里尔克、卡夫卡等。他们在创作技巧、思想文化和诗学观念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而在这一输送和改变的过程中,产生直接作用的便是文学译介。20 世纪初爱国诗歌的译介激发了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志 ;“五四”前后浪漫主义文学的译介唤醒了作家的自我意识和个性解放 ;40 年代现代派的译介引导诗人们走出一己悲欢 ;80 年代现实主义的译介促使人们进行自我批判 ;90 年代多元化的翻译和学术界的思想解放,使我们看到了更多探究人性和人生真谛的佳作,也带领我们思考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以严肃思辨见长的德语文学著作虽然在引进、出版和销量上无法与英美文学匹敌,但它对中国文学的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
  
  参考文献 :

  [1][2] 卫茂平 . 德语文学汉译史考辨 : 晚清和民国时期 [M]. 上海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3,60
  [3][5][6] 范劲 . 德语文学符码和现代中国作家的自我问题 [M]. 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19,21,23
  [4] 叶隽 . 另一种西学——中国现代留德学人及其对德国文化的接受 [M]. 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243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