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4-5 Abstract 5-6 目录 7-10 1 引言 10-13 1.1 探讨背景 10 1.2 国内外探讨状况 10-12 1.2.1 国内外生物多样性的探讨进展 10-11 1.2.2 国内外土壤侵蚀的探讨进展 11 1.2.3 国内外微地形的探讨进展 11-12 1.3 探讨内容 12 1.4 技术路线 12-13 2 探讨措施 13-16 2.1 样地设置及样线监测 13 2.2 内业略论 13-16 2.2.1 重要值计算措施 13-14 2.2.2 α物种多样性计算措施 14-15 2.2.3 土壤和沙石流失或沉积率的测量 15-16 3 探讨区域概况 16-17 3.1 地理位置 16 3.2 气候资源 16 3.3 土壤状况 16 3.4 植物资源 16-17 4 探讨地域各类型区植被重要值略论 17-21 4.1 乔木层物种重要值略论 17 4.2 灌木层物种重要值略论 17-18 4.3 草本层物种重要值略论 18-21 5 不同类型区α生物多样性略论 21-31 5.1 风蚀区α生物多样性略论 21-22 5.2 荒山荒地α生物多样性略论 22-24 5.3 水蚀区α生物多样性略论 24-26 5.4 瘠薄山地α生物多样性略论 26-27 5.5 四种类型区α生物多样性比较略论 27-29 5.5.1 四种类型区草本物种丰富度指数比较略论 27-28 5.5.2 四种类型区草本物种多样性指数比较略论 28-29 5.5.3 四种类型区草本物种均匀度指数比较略论 29 5.6 小结 29-31 6 不同类型区土壤侵蚀监测与略论 31-35 6.1 风蚀区土壤侵蚀监测与略论 31 6.2 荒山荒地土壤侵蚀监测与略论 31-32 6.3 水蚀区土壤侵蚀监测与略论 32-33 6.4 瘠薄山地土壤侵蚀监测与略论 33 6.5 四种类型区土壤侵蚀状况比较略论 33-34 6.6 小结 34-35 7 不同类型区微地形样线监测与略论 35-54 7.1 瘠薄山地微地形样线监测与略论 35-38 7.1.1 瘠薄山地乔木景观样线监测与略论 35 7.1.2 瘠薄山地灌木景观样线监测与略论 35-36 7.1.3 瘠薄山地草本景观样线监测与略论 36-37 7.1.4 瘠薄山地枯落物景观样线监测与略论 37 7.1.5 瘠薄山地裸地样线监测与略论 37-38 7.1.6 瘠薄山地微地形监测略论 38 7.2 风蚀区微地形样线监测与略论 38-42 7.2.1 风蚀区乔木景观样线监测与略论 38-39 7.2.2 风蚀区灌木景观样线监测与略论 39-40 7.2.3 风蚀区草本景观样线监测与略论 40 7.2.4 风蚀区枯落物景观样线监测与略论 40-41 7.2.5 风蚀区裸地样线监测与略论 41 7.2.6 风蚀区微地形监测略论 41-42 7.3 荒山荒地微地形样线监测与略论 42-46 7.3.1 荒山荒地乔木景观样线监测与略论 42-43 7.3.2 荒山荒地灌木景观样线监测与略论 43-44 7.3.3 荒山荒地草本景观样线监测与略论 44 7.3.4 荒山荒地枯落物景观样线监测与略论 44-45 7.3.5 荒山荒地裸地样线监测与略论 45 7.3.6 荒山荒地微地形监测略论 45-46 7.4 水蚀区微地形样线监测与略论 46-50 7.4.1 水蚀区乔木景观样线监测与略论 46-47 7.4.2 水蚀区灌木景观样线监测与略论 47-48 7.4.3 水蚀区草本景观样线监测与略论 48 7.4.4 水蚀区枯落物景观样线监测与略论 48-49 7.4.5 水蚀区裸地样线监测与略论 49 7.4.6 水蚀区微地形监测略论 49-50 7.5 四种类型区微地形监测比较略论 50-52 7.6 小结 52-54 8 不同类型区主要造林树种高生长监测与略论 54-57 8.1 不同类型区山杏生长略论 54 8.2 不同类型区油松生长略论 54-55 8.3 不同类型区落叶松生长略论 55-56 8.4 小结 56-57 9 结论与讨论 57-59 9.1 结论 57-58 9.2 讨论 58-59 参考文献 59-62 在读期间的学术论文(2017-2017) 62-63 作者简介 63-64 致谢 64-65 附件 65-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