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国文化对福斯特小说创作的作用[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5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英国作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小说《霍华德庄园》虽讲述了英国三个不同层次的中产阶级的家庭之间的矛盾与联结,但小说的主人公施莱格尔姐妹俩却是德国人身份。因此小说中也自然流露了德国文化福斯特小说创作作用。本文从姐妹俩姓氏的探索入手,进一步略论了小说中所体现的德国文化,尤其是德国浪漫主义思想。这种作用渗透在主人公的性格举止中,也体现在小说联结的主题里,因为福斯特所要表达的联结不光是社会中的不同地位的人的联结,大而广之,同样是两个国家文化的联结。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福斯特,《霍华德庄园》,施莱格尔,德国文化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fer)是本世纪英国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社会和文学评论家,其主要成就在于其一生创作的六部长篇小说。有趣的是,作为一位英国本土作家,福斯特的著作却往往并不“英伦”。何以见得?其最著名的小说《印度之行》讲述了英国殖民者发生在印度的故事,《天使不敢涉足之地》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虽部分发生在英国,但却重于讲述别国文化,尤其是意大利文化对英国价值观、传统,个人认知等方面的作用。其另两部完整的小说《最长的旅行》和《莫里斯》虽地域限制在英国,讨论的却是并不被人们所广泛接受的那个英国。由此,我们发现了福斯特的“印度”小说,“意大利”小说,“英国”小说等5部小说,当然还有最后一部让笔者更为感兴趣的著作――创作于1910年的《霍华德庄园》。这是一部既温馨家常,又跌宕起伏的小说,虽场景完全设置在英国,往返于英国城市与乡村之间,其隐含的特色却在于它的主人公们――主角之一的施莱格尔姐妹俩却是居住在英国的德国人,因此也为这部小说注入了浓厚和意味深远的德国色彩。这也是笔者想要在这里讨论的。
  让我们先从小说的内容讲起,《霍华德庄园》围绕家产继承权和女主人公玛格丽特・施莱格尔的婚姻铺叙开来,讲述了来自中产阶级不同层次的三个家庭之间如何发生冲突,又如何试图建立联系,彼此融合的过程。来自上层中产阶级的威尔考克斯一家是典型的暴发户形象,追求物质利益,代表着新生的正在上升的资产阶级,他们富裕,但是没有文化。代表人物男主人亨利。更一个家庭是富裕的中产阶级施莱格尔姐妹一家。他们是书香门第,代表着精神追求,但是在走下坡路。代表人物是姐姐玛格丽特和妹妹海伦。此外便是没落的中产阶级小职员巴斯一家,他挣扎在贫困线上,靠微薄的工资养活家庭,希望通过文化上的自我提升来避免自己划入下层阶级。代表人物是巴斯。小说的结尾,亨利与玛格丽特联姻,而霍华德庄园则由海伦和巴斯的孩子所继承,体现了不同阶层的联结,代表着英国的新生力量。
  那么究竟小说的创作与德国文化有什么千丝万缕的联系呢?小说女主人的姓氏施莱格尔在一开始就显得与众不同,似曾相识又有那么一些“格格不入”。听惯了“史密斯”、“布莱克”之类英伦味道十足的姓氏,这个姓氏在一开始就奠定了本篇小说的特别之处。说到施莱格尔,就不能不想到德国著名的施莱格尔兄弟――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那么福斯特给女主人公们选择这一姓氏是否是一种暗示,暗示着她们身上所散发的浪漫主义情怀的来源?阅读小说,我们会发现这一猜测不无道理。小说曾提到施莱格尔姐妹俩的父亲老施莱格尔是“一位伟大批评家的远亲”,并深受黑格尔和康德的作用,因不满德国世风日下的衰败状况,迁居英国,隐身于大学校园,以思考为乐,追求精神的宁静。而姐妹俩也是沉浸于书籍音乐,文学艺术,思维敏锐,谈吐不凡,十分重视自己的精神修养。这与当时英国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精神荒芜的情形成明显对比。可见,在创作小说伊始,福斯特就已经铺设好了德国浪漫主义作用的引子。其实福斯特本人就与德国极有渊源,他曾在德国居住过一段时间,而他自己也深受德国浪漫主义思潮的作用。他曾说过:“德国就像我们(英国)一样,有着优秀的民族文化,精通音乐,哲学,文学,却和我们一样不善视觉艺术。”可见,福斯特对德国文化有深切的认同感,但也意识到了他的不足。那么小说中究竟从哪些方面反映了德国文化对小说创作地作用了呢?
  笔者认为这种作用渗透在著作的细小之处,虽然福斯特没有明确指出,但读者却可以时刻感受到德国文化,尤其是德国浪漫主义思潮的作用。小说中,借助施莱格尔姐妹俩之口,我们看到了福斯特关于德国文学艺术等的见解和品位。小说中多次提到例如黑格尔,德语论文,康德,贝多芬,别克林,瓦格纳,尼采等文学艺术哲学的代表人物。而第五章中也正是因为一场贝多芬音乐的演奏会引发了小说经典的“雨伞”一幕,让富裕的中产阶级女孩海伦与贫困的中产阶级小职员巴斯特相遇,这才有了三个阶层的恩怨纠葛,让故事得以继续,发人深省。而福斯特也常借施莱格尔姐妹之口表达自己的艺术哲学见解。例如文中理想主义的海伦就曾有过这样的论述,她认为尼采代表的是一种新型的,非理想主义的哲学趋势,宣扬超人观念,换句话讲,海伦不认同尼采的哲学思想,并认为他代表的是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的威尔考克斯一家的哲学而非施莱格尔一家。我们无法得知海伦的这种见解是否代表了福斯特本人的看法,还是他为刻画海伦理想主义而又天真倔强的性格才赋予她这种见解而委屈本意。不管如何,我们从这种研讨中可以揣测到作者的思考和品位,可以看出作者关于哲学是有其自己的思考和见解的。
  从主人公身上我们可以挖掘到很多德国浪漫主义的烙印,施莱格尔姐妹就是这种思潮的忠实代言。我们知道德国浪漫主义发展最早,它肇始于18世纪90年代,最初体现在文学、审美领域,其先声则是由歌德、赫尔德、海曼所代表的“狂飙运动”。
  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十分强调“个性”,即强调个人的唯一性、独特性,个性是费希特、F・施勒格尔、施莱尔马赫的等人思想的中心语汇。F・施勒格尔写道:“个性是人内在的原初的永恒之事4勿;人格则没这么重要。追求这种个性的培养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事业,将是一种神圣的自我中心主义。”而文中施莱格尔姐妹俩就是这种个性的体现,虽然侧重各有不同。姐姐玛格丽特虽然举止优雅,平易近人,但却从不像其他贵妇淑女似的唯唯诺诺,唯命是从。她做事考虑周到,敢于自己的看法,而又博学多才,这让威尔考克斯家的子女多有反感,认为她是一个话多而心机重的人。妹妹海伦更是那个时代个性的代言,小说一开始就是海伦写给姐姐的信,告诉她自己与威尔考克斯家的小儿子保罗闪电恋爱了。完全没有淑女们故作矜持的嘴脸,而多了份敢爱敢恨的大气。虽然生在富裕人家,衣食无忧,德语毕业论文,她却从来没有将阶级差距放在眼中,而是积极帮助贫困潦倒中的巴斯特,为他和姐夫亨利闹翻。姐妹俩身上都有着理想主义的浪漫情怀,不同的是姐姐认识到物质和精神相依的关系,最终还是选择与富裕的亨利・威尔考克斯联姻以维持自己悠闲高贵的生活,而妹妹则更加固执和倔强,鄙视资产阶级的暴发户们,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其实也是依靠丰厚的遗产而生活的人。文中多此提到施莱格尔姐妹俩参加沙龙讨论的情形,他们的圈子里都是女人,每次讨论都选取一个话题,各抒己见。而施莱格尔姐妹俩总是这圈子里的领头军。比如他们讨论如何体面而不张扬的帮助贫困的巴斯特先生,如果有一笔丰厚的财富,死后如何分配等等,这样的讨论让读者感受到了他们身熠熠夺目的新女性的光芒,让读者不自觉地被他们知识女性的光辉所折服。谈到沙龙,就不得不提起德国的浪漫主义者了,文学沙龙就是早期浪漫主义者们交流思想的一种重要方式。当时,许多作家聚会于耶拿的A・w・施勒格尔家中以及柏林的Henriette Herz和RahelLevin的文学沙龙中,他们自由而坦诚地谈论哲学、诗歌、政治、宗教等。参加者中也不乏杰出的女性。而福斯特将这一元素融入小说中,我想也是一种德国情调的自然流露吧。
  再者,从小说的主题入手,我们也可以看到德国文化的影子。小说通过三个不同家庭人物的纠葛反映了一些非常实际的问题,不同层次的中产阶级之间的隔阂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而作者想要做的,就是“联结”。正如小说扉页上所写的那样:“Only Connect!”。福斯特试图展现的不是浪漫的爱情,温馨的亲情,而是现实的社会,表达的是他渴望联结的心愿。联结的含义可大可小,可以是不同思想的人们的联结,可以是不同家庭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的联结,也可以是国家之间的联结。通过小说,福斯特所试图展现的其实也是两个国家,两种文化之间的联结。
  总的来说,通过对《霍华德庄园》的阅读,可以看出德国文化,尤其是德国浪漫主义对福斯特的作用,他将这种作用渗透于著作的人物,对话,情节中,让我们见证了福斯特思想的深度与广度。本文从女主人公们的姓氏质疑起,研讨到文中人物主题与德国文化的关联。这种作用是潜移默化而又根深蒂固的,关于从德国文化角度对这部小说进行解读,笔者认为还有很多可以挖掘之处,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