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视角论德国职业教育“行为导向”教学法[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5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在世界上堪称职业教育的一个典范,它有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严格的师资培训制度、配套的职业教育法规,更有促进其经济发展的功不可没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和富有特色的“行为导向”教学措施。本文从主要阐述了“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含义,略论了“行为导向”教学法产生发展的因素,以此提出了我国发展职业教育应采取的方法。关键词 德国 职业教育 行为导向教学法 方法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1 “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含义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对“行为导向”的认识众说纷纭,德国职教专家特拉姆在《综合经济形势中的学习、思维和行动--在商务职业培训中应用新的工艺》中对“行为导向”界定为:是一种指导思想,培养学习者具备自我判断能力、懂行和负责的行为,它可视为主体得以持续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得以展现。还有人认为它是一种教学模式。在德国职业教育教学中,“行为导向”教学法分行动领域、学习领域 、学习情境三个层次。“行为导向”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交互式活动,让学生全程参与到课堂中来,在“行动”中自主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这里的“课堂”不仅指职业学校的课堂,还包括参与培训公司的培训课堂;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协调者、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学习舞台的导演。学生不是传统教学法中的听众,而是一个“行动”者;学生为了完成课上的任务,需要通过上网、查文本材料、与家长交流等方式拓宽自己的信息源,以收集更多的资料;教学的结果是“学生的学习”,而不是“教师的教导”;学习的成效在于职业情境中的学生行为的积极改变,具备“关键能力”,从而塑造学生的多维人格(认知的、社会的、情感的等)。这种教学措施符合认知心理学原理,因为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同途径所掌握的知识比例是不同的:听觉20%,视觉30%,视听50%,自己动手90%。只有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才能真正地消化和理解所学的知识。这种措施的缺点是实施难度较大,对教学系统内外部条件、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较高。
  2 作用德国“行为导向”教学法产生发展的因素略论
  德国是世界上最为重视职业教育的国家,也是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德国职业教育界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开展了“行为导向”教学法(又称为实践导向教学法或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讨论,这对德国职业教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作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迅速成为当代德国职业教育的主流教学措施。其作用因素如下:
  2.1 德国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措施是传统技术传承模式--“师徒制”的现代继承
  欧洲在中世纪末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师徒制”的培训模式。这种培训模式的教学措施是“手把手”式的,看似简单,德语毕业论文,却完全体现了实践的特点。随着德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迅速加大,职业教育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传统的“师徒制”的技术传承模式的作用范围也进一步扩大,转化到现代培训公司和职业学校的教学实践中来的结果,就是使教师充当“师傅”的角色、学生充当“徒弟”的角色,强调动手能力和学生参与教学,注重师生互动,“行为导向”教学措施应运而生。“师徒制”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构成了现代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措施的潜在灵魂,它是促进“行为导向”教学法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基础。
  2.2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定位
  “投资职业教育,就是投资未来”、“职业教育是社会、政府、公司、个人的共同行为”这些观念己经成为德国社会各界人士的共识。这是由德国教育的普遍性决定的。为此,德国人把职业教育看成是关系民族生存、经济发展、国家振兴的根本大计。受此作用,德国公司大多愿意合理地承担职业培训费用,尤其是一些大型公司把提供职业教育费用看成是本公司开发人力资源的必要投资,认为不断承接职业培训,施以合适、有效的教学措施,让更多的学生了解、适应本公司,在学生毕业时,公司就可以把那些受过良好培训并熟悉本公司生产的年轻人留下来,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是公司发展的长期目标,是持续保持产品的质量与竞争优势的关键,实用、先进的教学措施,是培训出杰出人才的必要渠道。这些社会共识使教学软硬件条件的改善和教学措施的实施与创新,有了充足的物质上的保证,是“行为导向”教学法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
  2.3 “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每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指导思想、功能和与之相应的教学措施。“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尤其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教学模式,它在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中最具特色也最具代表性,它也被证明是迄今为止产生的最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促进了“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产生发展。具体表现为:(1)“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是“行为导向”教学法产生和发展的基石。“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产生之后,生产培训中主要用到的以指导学员动手操作为主要活动,以“手把手”为主要方式、以促进学员“能力”的提高和“行为”发生改变为目标的教学法才得以从培训公司的课堂进入职业学校的课堂,进而演化成为一系列“行为导向”教学法;(2)“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为“行为导向”教学法中的很多措施的实施提供了可能。“行为导向”教学法在运用时,常常需要向培训公司借用一些生产设备,同时学生和教师都要经常去公司参加实践培训,“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保证了公司愿意提供这种帮助。
  2.4 以实践技能为主、少而精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构成和特点是作用教学措施选择的要素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措施的选择与应用,常常会受到教学内容的制约。德国职业学校有两种教学内容--职业技能和专业理论。公司提供的培训内容主要是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近乎于职业实践。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虽然也有语文、数学、外语、宗教、伦理等普通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但是主要是专业实践知识。一方面,不论是公司还是学校,教学内容都带有极强的实践性特点;另一方面,一节课的知识容量通常较小,教学内容少而精,教师有较为充足的时间使用各种合适的教学措施来强化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措施选择上,必然会着重选择那些有利于传授实践知识的“行为导向”教学法。

  2.5 培养“关键能力”的教学目标
  教学措施是为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服务的,只有明确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并且对完成这一任务的可能性和效用性进行认真略论,才能做出最佳教学措施选择。总体来讲,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实践型(或实用型)人才。德国职业教育对教学目标的提法十分具体:除了传授知识以外,教师更应该通过课堂改善学生状况、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关键能力”是指学生为完成今后不断变化的工作任务而应具备的跨专业、多功能、不受时间限制的能力,以及不断克服知识老化而终身持续学习的能力。它是超越某一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以外的、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能力,因此也被称为“跨职业能力”。“关键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措施能力、社会能力、个性能力(或人格能力)、语言能力、生存能力等,对劳动者的未来发展起着关键性影响。可以说,培养“关键能力”的教学目标为“行为导向”教学法指明了方向,是将课堂上形式灵活多样的“行为导向”教学法贯穿起来的一条线索。
  2.6 高素质师资与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德国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除了包括在职业学校中的普通文化课教师、专业理论课教师和专业实践课教师以外,还包括存在于众多的培训公司中的实训教师。职业学校的教师在德国属于国家公务员序列,实训教师都是公司的雇员,有专职也有兼职。实训教师通常是职业学校的往届毕业生,在公司工作2~5年后,到师傅学校、技术员学校和各类“专科学校”进修获得证书,参加并通过了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学科考试,获取担任实训教师的资格。德国职业教育的师资培训制度和任职资格制度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运作非常规范、公平、成熟、普及,这样就保证了教师较高的整体素质。在师生关系上,他们都十分注重融洽师生关系,一般学生会成U字形状环绕教师而坐,教师与学生近距离接触,便于交流和掌握学生心理动态,随时调整教学措施。轻松随和的学习环境和课堂气氛也为实施“行为导向”教学法提供了合适的氛围。
  3 借鉴德国“行为导向”教学法我国应采取的方法
  长期以来,在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早已形成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措施,这种陈旧的教学措施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全面能力的提高,淡化了教学效果,必须进行改革,为此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提出如下方法。
  3.1 政府、学校齐心协力,大力兴建实践基地,让职业教育走向“双元制”
  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公司、政府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政府要促使公司养成积极对待培训的态度和观念,愿意与职业学校合作,成为实践基地,可以多方受益。一方面使学生在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中接触公司,直接了解公司目前所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在职业情境中学习,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目的性,早早建立岗位意识,德语论文,熟悉岗位工作流程,一毕业就能立即投入工作,尽快为公司创造出效益;另一方面,实践基地使教学过程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促进“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发展和运用;此外,实践基地的建立也利于职校教师的培训。同时,职业学校也不能只是等、靠、要,而是应该积极主动走出去,就近向合适的公司寻求合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服公司加入职业教育的行列,与职业学校联手培养学生。先让职业教育走入“双元制”,教学措施的转化就会水到渠成,顺利地成为“行为导向”教学法了。
  3.2 政府和学校以教师为本,加强对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水平的培训
  我国大多数职业学校的教师很少有机会深入职业一线进修学习,教师实践知识的缺乏直接作用到无法运用实践型教学措施,其结果就是,教学效果差,学生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同时公司也在为招人难、留人更难而感到困扰。长此以往,必然作用职业学校的声誉和长远发展。我国职业学校要想培养出实践型的学生,就必须首先把教师变成实践型人才。加强对教师实践技能的培训,是学习“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关键环节。对教师的培训要靠政府和又精、理论与实践并重、真正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而不是那种考取了资格证书、毫无实践经验的理论“双师”)。同时,各职业学校还要积极为教师参加培训提供必要的方便和物质、资金支持。
  3.3 职业学校要加大改革力度
  职业学校在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体制上也要有所改变:变大班制为小班制;变以理论为主的教学内容为以实践技能为主的教学内容,同时将教学内容细化、精简,调整课时安排,丰富学习内涵,努力拓宽师生的学习空间,为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做好时间和空间的准备;此外职业学校还要努力创设浓厚的“行为导向”教学法研究气氛,提供实施“行为导向”教学措施所需的物料和工具、经常开展教学措施比赛、对教学措施运用的好的教师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奖励。
  3.4 教师利用现有条件,为教学措施做准备
  没有充分的准备,就谈不上很好的运用。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在上课前对将要采用的教学措施早已作到熟记于心,同时已将在上课可能用到的各种工具、材料早早准备好放在“百宝箱”内,上课时用起来得心应手。我国职业学校的教师不一定非得像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那样带个“百宝箱”去上课,教师可以挑选那些需要辅助教具比较少,即简单可行,又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措施,只要课前做一些简单的准备就可以了。例如课堂对话法、四步教学法、引导提示法、美式辩论法、6-3-5教学法、张贴板法、倒三角法、角色模拟法等,把教学形式改成小组学习。
  除上述几个方面以外,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措施改革的方法还包括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对职业教育教学措施改革进行计划、统筹和监控,并制定相应的制度法规;逐渐取消高考制,实行开放制或证书制;转变传统的办学观念和办学形式;转变师生角色,创造适宜应用“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条件等。[1] 陈永芳.德国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教学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6.
  [2] 张熙.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概览[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4.
  [3] 姜大源.德国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
  [4] 赵轶.探寻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行动导向法[J].山西财税教学学报,2017.2.
  [5] 李晓玲.行为导向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发展探讨,2002.11.
  [6] 杜渐.谈我国职业教育的一些误区--学习德国职业教育有感[J].职业技术教育,2000.4.

免费论文题目: